摘要:對膠陀螺七種栽培配方進行了研究,其結果表明:以粉碎柞樹皮和麥粒作為栽培的主要原料,若采取合理的比例混合,生物學效率最高,添加一定量的玉米面可以提高膠陀螺的產量及生物學效率,確定并篩選出膠陀螺較高產的配方。
關鍵詞:膠陀螺;配方;栽培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
膠陀螺BuIgaria inguinans(pers)Fr,是一種珍稀的藥用菌類,其子實體形似豬嘴,又名豬嘴蘑,經處理后食用味道鮮美,口味極佳,膠陀螺是國家一類新藥的主要原料,其子實體或菌絲體有效成分可用于治療銀屑病、皮炎、白癜風或濕疹等皮膚病。隨著市場需求量的增大,僅靠野生資源已遠遠滿足不了需求,人工代料栽培勢在必行。為了提高膠陀螺的產量,我們進行了不同配方的栽培研究,篩選出既能高產,又能節(jié)省成本的配方,為膠陀螺的商業(yè)化栽培提供有力的保證。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菌種
膠陀螺Bi-Ⅱ·F菌株。由長春中醫(yī)藥大學藥用真菌研究所選育。
1.2培養(yǎng)基配方
由柞樹皮、柞樹木屑、麥粒、玉米粉、生石灰、石膏等材料組成6個配方,見表1.以柞樹木屑和麥麩組成的常規(guī)配方為對照,各配方含水量60~65%,pH值為5.5~6.5。
1.3試驗方法
1.3.1材料的選擇與處理
由于膠陀螺是一種好氧性菌類,用于栽培的柞木屑、柞樹皮粉不宜太細,顆粒一般1~2㎜,如果太細,可加入較粗的碎屑,以利通氣,粗細以1:3比例混勻后使用,其它原料使用前也必須經太陽曬,麥粒要選干凈無霉變的。
表1:供試培養(yǎng)基配方(%)
配方
|
麥粒
|
柞木屑
|
玉米面
|
麥麩
|
柞樹皮
|
石膏
|
白糖
|
白灰
|
Ck
|
78
|
20
|
1
|
1
|
||||
1
|
70
|
28
|
1
|
1
|
||||
2
|
60
|
38
|
1
|
1
|
||||
3
|
50
|
48
|
1
|
1
|
||||
4
|
40
|
58
|
1
|
1
|
||||
5
|
40
|
8
|
50
|
1
|
1
|
|||
6
|
20
|
78
|
1
|
1
|
1.3.2 配制與裝袋
按配方要求將培養(yǎng)料稱好,小麥粒用清水浸泡12小時,用水煮20~30分鐘,熟而不開花為度,撈出瀝干水分,然后將麥麩、玉米粉、柞樹皮粉、生石灰、石膏等拌勻后灑在主料上,然后加入適量水,使其含水量60~65%,悶堆2小時后裝袋,裝袋采用15×30×0.04㎝聚丙烯袋,裝袋時培養(yǎng)料要用手握拳頭緊壓,達到合適松緊度,料高達10㎝即可。
1.3.3 滅菌與接種
栽培袋制作完畢不宜久放,應及時進入滅菌鍋滅菌。如果使用高壓滅菌鍋在蒸氣壓力11.76×104pa~12.75×104pa時保持2~2.5小時,若常壓滅菌,必須100℃保持10~12小時殺菌才能徹底。滅菌結束后冷卻放入接種室內,在無菌條件下接種,接種量為10%,然后放入22℃左右的培養(yǎng)室中培養(yǎng)。
1.3.4 發(fā)菌及管理
膠陀螺的菌袋培養(yǎng)是在培養(yǎng)室內完成的,在放入菌袋前要對培養(yǎng)室進行消毒,保持室溫在22℃左右,培養(yǎng)室相對濕度在60%左右,發(fā)菌期管理是栽培成敗的關鍵,要靈活調節(jié)溫度,加強通風換氣,注意防濕控光,更應該注意的是菌袋要經常翻堆檢查,一般每周翻堆1~2次,翻堆時做到里外、側向、上下相互對調,目的是使菌袋均勻的接觸光照、空氣和溫度,促使發(fā)菌平衡,翻堆時認真檢查,發(fā)現雜菌即使處理。
1.3.5 子實體形成及管理
膠陀螺菌絲發(fā)至袋底,菌絲呈褐色,且大量瘤狀物出現,即可進入子實體階段的管理。將塑料袋全部脫掉置于出菇架上,袋與袋距離10㎝左右.此期間管理要點:(1)溫度13~25℃,以18~22生長最佳,適當的溫差刺激。(2)水分:空氣相對濕度80~90%,以85~90%為最適宜,每天澆霧狀水數次,保持料面不失水,并采取適當的干濕刺激。(3)通風:加大通風次數。(4)光照:需散射光。
1.3.6 采收
膠陀螺代料栽培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良好的通風條件下,從菌袋現原基,原基再成功轉化成子實體,需10~12天左右,待子實體伸展成淺杯狀,外部呈黑褐色即可采收。全部生產周期70~90天左右。
2、結果與分析
2.1菌絲生長情況
每個配方隨機抽取100袋,進行觀察。膠陀螺菌絲在萌發(fā)時間、吃料時間、菌絲生長速度、菌絲滿袋天數及菌絲密度的差異見表2。
表2:不同配方菌絲生長情況
配方
|
萌發(fā)時間(d)
|
吃料時間(d)
|
菌絲長速(㎜/d)
|
滿袋天數(d)
|
菌絲密度(+)
|
Ck
|
2.0
|
4
|
4.15
|
48
|
++
|
1
|
2.0
|
3.5
|
5.08
|
39
|
+++
|
2
|
2.0
|
3.5
|
5.03
|
39.8
|
+++
|
3
|
2.0
|
3.5
|
5.01
|
40
|
+++
|
4
|
2.0
|
3.5
|
4.98
|
40.5
|
+++
|
5
|
2.0
|
3.5
|
5.05
|
39.2
|
+++
|
6
|
2.0
|
4
|
4.18
|
49
|
++
|
從表2中可以看出,接種2天后各配方的膠陀螺菌絲均開始萌發(fā),第3.5~4天開始吃料。在菌絲長速、菌絲密度上有差異,配方1和配方2菌絲長速快,且菌絲生長致密。
2.2產量與生物轉化率
每袋干重為0.5千克,每各配方隨機抽取100袋進行栽培,計算產量,見表3
表3:不同配方膠陀螺產量及生物學效率
配方
|
產量(Kg)
|
生物學效率(%)
|
Ck
|
0
|
0
|
1
|
11.2
|
22.4
|
2
|
18.6
|
37.2
|
3
|
19.3
|
38.6
|
4
|
17.3
|
34.6
|
5
|
19.6
|
39.2
|
6
|
8.6
|
17.2
|
從表3中可以看到:
(1)5號和3號配方的生物轉化率最高,這說明小麥粒加柞樹皮按一定比例配制能取得較好的生物效率,配方中添加一定量的玉米面有一定的增產效果。
(2)以柞木屑為主料的對照組配方只現原基,而原基遲遲轉化不了子實體,最后導致原基自溶,證明柞木屑中不含膠陀螺生長的因子。
(3)1號和6號配方生物轉化率較低,1號配方麥粒量大,柞樹皮含量較少,原基多而密,但成型子實體較少,影響其產量,6號配方由于沒有麥粒,營養(yǎng)不良,導致產量較低。
3、小結與討論
3.1 膠陀螺屬子囊菌,人工栽培難度極大,本試驗采用柞樹皮與小麥粒為主要原料栽培膠陀螺獲得成功,證明柞樹皮中含有促進膠陀螺子實體形成的促進因子。同野生膠陀螺只生長于柞樹皮層中,很少波及木質部原理相適合。
3.2 從試驗中發(fā)現膠陀螺代料栽培單產極不穩(wěn)定,同一配方部分袋生物轉化率在70%以上,而有的袋不到20%,有關原理尚待進一步研究。
致謝,本文得到了宋啟印教授的悉心指導,在此深表謝忱!
參考文獻
【1】楊新美. 食用菌研究法【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8.9.9.
【2】李茹光. 吉林省有用和有害真菌【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
【3】卯曉嵐. 中國大型真菌【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4】黃年來. 中國食用菌百科【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