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論壇首發(fā)】醞釀很久,想專門寫一篇這樣的文章,同無數(shù)菇農接觸交流,積累了一些素材。文章的很多觀點不一定正確,純屬我個人的觀點。
什么是菇農的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是作為目前食用菌產業(yè)發(fā)展主體地位的菇農對自身發(fā)展及其產業(yè)環(huán)境的自覺而深刻的理性審視,根源于敢于承擔行業(yè)憂患的悲憫情懷,是伴隨著產業(yè)使命感、責任感的力求超越險境而尚未超越時的主觀狀態(tài)。
宋代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膾炙人口的一句話道出了憂患意識的本意, 隨著食用菌產業(yè)的發(fā)展和菇農自身的不斷進步,憂患意識的境界逐步提升,中國菇農是最具憂患意識的群體。
菇農憂患意識的具體表現(xiàn)和成因:
首先,菇農極力節(jié)約簡樸、省吃儉用、精打細算是常態(tài);蘑菇豐收了,就想到來年出現(xiàn)災害怎么辦,市場爛事怎么辦,求穩(wěn)再求穩(wěn),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是他們的從業(yè)格言。菇農的這種觀念蘊含著“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預則立,不預則廢”,“禍福相依”等憂患意識的辯證思維和預警性意義。然而這種憂患明顯帶有在自然災害面前的無力感、無奈感,也是對于這個行業(yè)缺乏信心的反映。尤其是在食用菌科技水平低下、設備簡陋、預防和抗拒自然災害的能力十分脆弱的條件下,菇農形成此種境界的憂患意識是必然的。
其次,菇農的守舊懼變的“守成”觀念。 菇農對種菇目標很低,比較保守僵化、故步自封、因循守舊,視創(chuàng)新為離經叛道,小富即安、不冒風險、好死不如賴活著成為他們的處世之道,“種菇只要比打工種地強”是他們的基點。事實上菇農從沒有停止過對美好新生活的向往,也幻想富貴人的生活,有高樓大廈住著,有車開著。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憂于舍棄舊的,卻難以獲得新的,發(fā)展遲緩,是憂于創(chuàng)新的代價自身無法承受,是憂于自己看不清這個產業(yè)新產品、新技術的真?zhèn)?。所以,他們常常在權衡之后選擇“守成”,不到活不下去的境地不會“破舊求變”。這種憂患意識從境界而言顯然帶有濃重的悲情色彩。
剖析上述問題的根源,我調查了無數(shù)菇農,他們生產的方式和地域的局限性,割裂了他們同行業(yè)的廣泛接觸,他們很少走出去,很少上網了解外面的世界,常常孤立分散,進而束縛了他們的手腳,限制了菇農生產活動范圍,造就了菇農的思想封閉保守。他們交往的“圈子”很小,閉塞了他們的眼界,從而菇農封閉、目光短淺、劃地為牢的意識。
菇農的臣民心態(tài)是其憂患意識在各方面的表現(xiàn)
毋庸置疑,這個產業(yè)最弱勢的群體是菇農,上當受騙的吃虧的最多,有人要問,為什么行業(yè)敗類屢屢讓菇農苦不堪言,但為什么他們很少反抗,他們知道這些騙子都有大背景,都有一定的后臺,告也告不贏,只好咬碎自己的牙齒往肚子里咽,自認倒霉。其實根源還在與臣民心態(tài)。
這些菇農有著順民、草民的心態(tài),其直觀的特征就是“怕官”、“懼訟”,對不合理的制度或是一味盲目遵從,或是“敢怒不敢言”,除非是被逼無奈、無法生存時,他們才會爆發(fā)反抗。菇農的臣民心態(tài)的背后是連菇農自己都難以表達的憂心——作為坑害自己的行業(yè)敗類是那么強大,自己的距離是那樣遙不可測,觸犯他們的后果往往是結果更慘??梢姡睫r以臣民心態(tài)為表征的憂患意識,其境界也處在較低的層次,最顯著的特點是其帶有強烈的隱忍色彩、自卑色彩、可憐色彩。
近十多年來,我國食用菌發(fā)展迅猛,也就是這些弱勢菇農的辛勤努力才造就了我國是世界食用菌生產第一大國的地位。我在想,把中國食用菌生產大國轉變?yōu)槭秤镁鷱妵?,關鍵還在于改變菇農的憂患意識。欣喜的看到當今菇農在一定程度上融于這個大產業(yè)中,他們的眼光已經變得長遠,他們積極進取,敢闖敢創(chuàng)的處世觀已經得到充分體現(xiàn)?,F(xiàn)代菇農的憂患意識已經開始有了大視野,其境界的提升不可同日而語。但我們也要看到菇農意識形態(tài)更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從整體上要進一步提升菇農憂患意識的境界還需要很大的社會成本,對此還應持續(xù)努力!參考文獻略【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