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004年(北京)全國食用菌峰會在北京召開,這個會全稱為:中國食用菌新產品新技術展銷會暨市場物流、產業(yè)形勢和國際間交流合作峰會。主題十分明確,主要是市場與流通。據《食用菌市場》雜志主編李玉春先生稱:僅由中國食用菌商務網和《食用菌市場》雜志舉辦的類似大型會議已經是第六次了?;仡欉^去,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至今,全國性大型食用菌會議或食用菌相關交流與討論會不下幾十次,與之相比,本次以市場與流通為主題,更加顯示了我國食用菌已步入以流通促市場,以市場促生產的新的歷史階段;同時也顯示了我國食用菌產業(yè)經過幾十年的磨煉,在各部門共同關注農村和農民問題,尤其是科技部門“星火計劃”和農業(yè)部門“豐收計劃”的強力作用下,已基本上走過了栽培技術的推廣和培訓這個重要階段。如今全國各地食用菌栽培已呈遍地開花之勢。萬千農民已掌握了各種食用菌從菌種制備到采收上市的系列技術。一個富含歷史文化底蘊,但又曾經與全國農民非常陌生的產業(yè)就此深深地扎根于中華大地,就此穩(wěn)定地為市場提供大量商品,為國家出口創(chuàng)匯,為農民增加收入。
就全球而言,在食用菌領域,除蘑菇、金針菇以及耳屬的一些種類具有較高的機械化水平外,多數品種仍以手工操作為主,如香菇、木耳、靈芝等。在我國,傳統(tǒng)食用菌具有豐富的歷史與文化根基,又具有無可取代的栽培優(yōu)勢,當今全球市場基本上為我國主宰,即使那些勞動工資水平比我國低的國家和地區(qū),在較短的歷史時期內,也無法取代我國的產品,只要在出口政策上充分發(fā)揮行業(yè)協(xié)會的調控作用,其市場占有依然獨具優(yōu)勢,多數食用菌依然可以放手生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