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農業(yè)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遺傳工程團隊在農林科學領域知名期刊《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一區(qū)Top,IF=5.537)上,發(fā)表了“β-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在草菇采后管理中的積極應用”的研究論文。這項研究為進一步解決草菇采后冷鏈運輸、低溫保鮮等問題提供了科學基礎,可極大的提高草菇的市場競爭力。
草菇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脂肪含量低,具有抗氧化、調節(jié)免疫、抗腫瘤等功效,是一種很有價值的保健食品。而且草菇的生長周期特別短(大約10天),本應成為經濟效益很好的菌菇品種。然而,草菇在常規(guī)的保存溫度(4°C)下,便會軟化、液化,甚至腐爛,這種草菇“低溫自溶”現象極大地限制了其大規(guī)模的種植和推廣。
研究團隊長期堅持開展草菇“低溫自溶”現象的分子機制研究,在前期工作中發(fā)現了UBEV2是草菇低溫自溶的關鍵因子,在此基礎上,通過高通量虛擬篩選UBEV2抑制劑L345 -0044化合物,進而采用絕對定量轉錄組和代謝組學方法,分析l345 -0044處理的子實體在4℃冷脅迫作用下的基因和代謝物表達譜,揭示UBEV2介導的酶途徑,發(fā)現D -葡萄糖-1,5-內酯(DGase)能夠通過抑制β-葡萄糖苷酶從而顯著改善草菇的抗凍性。DGase作為一種廉價的食品添加劑,通常用作中國傳統(tǒng)食品豆腐的凝固劑,具有極高的安全性。
上海農業(yè)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龔明副研究員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 食用菌研究所鄒根研究員、萬佳寧博士、鮑大鵬研究員為該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項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的支持。
龔明一直從事食藥用菌功能基因大數據挖掘及機理分析研究,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自然科學基金等多個項目。作者近年來圍繞草菇低溫自溶的泛素化調控機理的研究,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Proteomics》(三區(qū), 3.509)、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二區(qū),4.235)、《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 》(一區(qū),5.537)發(fā)表了系列科研論文,申請相關發(fā)明專利5項,有力推動了相關領域研究。
鄒根研究員日前獲得上海農業(yè)科學院新一輪卓越團隊B類資助,擔任首席專家領銜“食用菌遺傳機制解析和應用創(chuàng)新團隊”。該創(chuàng)新團隊計劃在五到十年內,以創(chuàng)制高產、穩(wěn)產、高值食用菌新種質為目標,打造最具國際競爭力的食用菌遺傳學科創(chuàng)新研究平臺,構建國內一流水平食用菌合成生物學技術體系。該研究論文的發(fā)表標志著該團隊又在既定的發(fā)展目標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