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本溪滿族自治縣高官鎮(zhèn)新農村剛落成的香菇冷庫前,人頭攢動,車來車往。一箱箱剛從大棚采摘下來的香菇正在過秤裝車。“這些香菇主要是發(fā)往上海、杭州、寧波、廈門等地。”工人們指著分好級別的香菇說,當下一段時間正是香菇采收的旺季,現在每天都在不斷“趕訂單”,最多時一天就能發(fā)出1000箱貨。”
“現在不用出村就能掙錢,不少鄰村的人也來打工了,多虧了俺們的好領頭!”村民們口中的“好領頭”就是新農村的黨支部書記郭曉明。自從當上村黨支部書記那天起,他就立志帶領村民一起富裕。去年,郭曉明帶領“村兩委”成員到鞍山、撫順和本溪當地的香菇基地考察,將香菇產業(yè)化培植引入了山清水秀的新農村。
為了打消村民們的顧慮,郭曉明自掏腰包率先承包了8個大棚。在他的帶動下,22戶村民與村里簽訂了大棚承包合同。產業(yè)的發(fā)展帶動了全村香菇產業(yè)鏈條也初步形成,菌棒生產廠、冷庫和45個大棚相繼建成。“從早上四五點到現在,已經賣了2000多元。”上午10點多,承包了兩個大棚的付紅霞又回到棚里采摘,她疲憊的臉上洋溢著喜悅:“這蘑菇長得太快,才兩個小時又長出這么多,現在最缺的是人手。”
“香菇分為三個等級,如果采摘不及時,就會賣不上價。”郭曉明告訴記者,和其他農作物不同,香菇的采摘時效性較強。每年4月至10月是香菇的生產季,現在大棚里24小時都有人工作,卻還是供不應求。于是,處于旺季的香菇產業(yè)也給村里的剩余勞動力帶來了很多的就業(yè)機會。在村里菌棒生產廠工作的陳寶蘭高興地說:“我現在的工作就是剪蘑菇根,剪一箱能掙5塊錢,每天坐著就把錢掙了。一邊工作一邊也能照顧家里,還能增加不少收入。”
郭曉明表示,在鎮(zhèn)黨委的引導扶持下,新農村不斷拓寬思路,搶占先機,充分利用自身優(yōu)勢大力發(fā)展香菇產業(yè),采取“公司+村集體+農戶”承包的模式經營,村集體年收入在30萬元左右,解決了100余名村民的就業(yè)和增收問題。“‘小蘑菇’讓我們嘗到了‘大甜頭’,明年村里打算再擴建一批大棚,進一步擴大產業(yè)規(guī)模,讓俺們新農村在奔向小康的路上成為名副其實的‘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