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胡、藏袍、腰間掛火鐮,西藏康巴男人的裝扮標配,45歲的嘎瑪次塔一樣也不少。這位康巴漢子來自西藏藏北那曲,世代放牧,如今成為地道的蟲草商人。
西藏盛產蟲草,以克論價,素有“軟黃金”之稱,蟲草商人也被認為是西藏最富有的職業(yè)之一。西藏一半以上的蟲草產自那曲牧區(qū)。在業(yè)內人士看來,海拔高、品相好,這里的蟲草一直占據西藏蟲草市場的金字塔尖。
不足兩個月的蟲草季馬上接近尾聲,從挖蟲草的牧民到批發(fā)銷售的商家,很多人又獲得了新一季的豐收。
嘎瑪次塔也收獲不少,1萬根鮮蟲草,十幾斤干蟲草。他說:“小時候,除了牧業(yè),蟲草也是家里重要的收入,所以每年夏天祖輩都會去挖蟲草。”
源于此,2015年,他跟著親戚學做蟲草生意,從草原到城市,牧民出身的他又多了一個生意人的身份。
他說:“辨別蟲草好壞并不難,但是生意場上要學的還是很多,像找渠道、摸清行情。”
最初,嘎瑪次塔積蓄少,他只是少量收購再轉賣,就這樣慢慢積累資金。如今,他每年出貨量數百萬元(人民幣,下同)。
相比嘎瑪次塔,同是那曲人的查久經營蟲草時間更長,從2002年便從運輸司機轉行。
最初,他一個人冒著賠錢的風險去嘗試。后來的十余年間,他的哥哥、外甥也加入進來,如今發(fā)展成了家族生意,每年以百公斤計向內地輸送。他說:“蟲草季,我們家挖蟲草、收購蟲草、銷售蟲草都在進行。”
查久介紹,剛做蟲草生意時并非一帆風順,資金短缺是常有的事,“每次上山收草一般都要準備幾十萬元,所以剛起步時,壓力很大,還好家鄉(xiāng)的親戚、朋友允許我賒賬。”
經商多年,查久樂于接受新事物,不再局限西藏市場。除了到內地談業(yè)務,也熱衷各類展銷會,結識了不少大客戶。
郎加澤旺來自那曲丁青縣,上世紀70年代末便學做蟲草生意。
那時,他們村里幾家人把蟲草湊到一起,再賣到縣里,十幾歲的他由此走上了這條生意路。
“那個年代不像現在有網絡、物流,以前都是靠步行走好幾天到縣里賣蟲草,條件稍好的也就是騎馬。”他感嘆。
靠著財富積累,上世紀90年代,郎加澤旺家是村里第一個買私家車的,“牌子記不得了,花了十幾萬元。”
從上世紀70年代到現在,郎加澤旺也經歷了蟲草的“江湖風云”,營養(yǎng)價值飽受爭議,價格也是數次“大跳水”。
他說,上世紀70年代一斤蟲草賣十幾元,后面兩個10年,分別突破千元、萬元一斤的大關。不過在上世紀80年代,蟲草價格跌了三四倍,“當時消息閉塞,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2008年,蟲草價格又一次經歷了“大跳水”。在西藏很多蟲草商人看來,當年的北京奧運會可帶來更大的消費市場。所以,他們提前一年囤了大量蟲草。誰知,全球金融危機加劇,打破了他們的幻想。
“2007年10月,我出手了大部分蟲草,算是躲過了這場危機。”他直言,有些擔著數百萬元債務的人再也沒緩過來。
郎加澤旺告訴記者,他現在很羨慕年輕人網絡直播做銷售,還知道“口紅一哥”李佳琦的傳奇故事。不過,他坦言,上了年紀,跟不上時代了。
即便如此,他還在嘗試蟲草凍干技術。他認為,總要有人去探究蟲草產業(yè)不同領域的發(fā)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