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政策傾斜:帶動更多村民,做大天麻產(chǎn)業(yè)
“嘗嘗!”在堆放天麻的房間里,祁樹云熱情地遞給記者一個“薯片”。
咬一口,脆脆的,感覺如土豆片。
“天麻蒸了烘干后切片,可直接吃,也可泡茶……”聽著介紹,記者驚奇地瞪大眼睛,天麻居然還有“快餐”吃法。房間里堆放了好幾大袋已烘干曬干的天麻:有大塊頭,也有小個子,還有“薯片”。“一共1800多斤,已被云南一個收購商定了,五六天后就要來提貨。”張朝松給記者透露了一個數(shù)字:“去年我們賣天麻收獲了10萬多元!”
祁樹云、張朝松以前都是普通農(nóng)民務(wù)工者,2012年聽說云南昭通有人種天麻,效益不錯,便一步一步地摸索開始了種植天麻之路。第一年產(chǎn)量一萬斤,賣了一二十萬元。自打那后,石青天麻也名聲遠(yuǎn)揚,就連上海的收購商貼運費都要收購他們的天麻。
2015年有什么愿望?
“我們村有100多戶村民,如今種植天麻的有30多戶。由于天麻種植成本高,部分村民手頭缺乏資金,合作社常常要墊付好幾萬元的前期投資。”說到困難,張朝松眉頭緊皺,“希望政府給予合作社或者種植戶們政策、資金方面的幫助。另外,合作社想建一個投資20多萬元的天麻制種基地,這樣就可以為村民節(jié)約一半的菌種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