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冬季,太和縣城關鎮(zhèn)居民王飛鴻的蘑菇大棚里溫暖如春。筆者采訪時,王飛鴻正和妻子一道采摘蘑菇,一會兒工夫,新鮮的蘑菇盛滿了一籃子。“趕到凌晨四點,我們要把蘑菇送到十里開外的三角元批發(fā)市場,眼下市場行情看好,一趟下來穩(wěn)賺1000多塊錢。”王飛鴻喜滋滋地說。
王飛鴻今年34歲,10年前就讀于安徽科技大學食品專業(yè)。畢業(yè)后,他最初到全國最大的食用菌基地上海雪榕集團,一邊打工,一邊學習蘑菇栽培技術;三年后,他和別人一起來到阜南縣合伙經營一家食用菌實驗基地;在那里,他結識了現在的妻子、畢業(yè)于安徽教育學院的陳小娟,共同的愛好和志向使他倆最終走到了一起。2013年,兩人懷揣著辛苦積攢的5萬余元回到家鄉(xiāng)太和縣,在城郊租了10畝地,開始了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之旅。
“創(chuàng)業(yè)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是缺乏資金,建三個鋼架大棚就需要30多萬元。”王飛鴻說,為了籌錢,小兩口把所有的親戚都借遍了,還貸了10萬元,總算建起了大棚。“大棚就是我的命,為了方便,俺兩口子干脆就把家搬到大棚里。當看到蘑菇從菌棒露出小腦袋,就像看到剛出生的嬰兒,心里別提多高興啦。”
正當王飛鴻躊躇滿志準備大干一場的時候,差一點又被一次變故擊垮了。由于部分菌棒質量較差、配方也不合理,導致蘑菇生病,損失了上萬元。“當時我真想不干了,是妻子及時從外地請來了技術員,才沒造成更大的損失。”王飛鴻說。
從此以后,王飛鴻潛心鉆研栽培技術,不斷總結經驗,逐漸掌握了蘑菇栽培技術。近日,筆者在他的大棚里看到,碼放整齊的菌棒上長滿了翠綠的蘑菇,還有幾名當地的婦女在為菌棒噴水。“控溫和用水是栽培蘑菇的重要技術環(huán)節(jié),夏季不能超過38℃,冬季不能低于8℃,菇棚內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達到85%至90%。” 說起栽培方法,王飛鴻自有一套理論。
經過兩年多的栽培實踐,如今的王飛鴻儼然成了行家里手。他所種的蘑菇,由于個大肉厚品相好,成為當地商販的搶手貨,產品供不應求。“去年賺了近10萬元,今年粗略算了一下,至少賺20萬元,能把欠的賬還清,到明年就是凈賺的了。”說到這里,王飛鴻兩眼抿成了一條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