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難
經歷了事業(yè)和生活的雙重打擊之后,李專平開始變得消沉起來。“那時候年輕氣盛,總覺得干賠了是件丟人的事兒,在老家人面前抬不起頭來。”李專平說,在家“賦閑”了兩年多,他都沒能從傷痛中徹底走出來。“當時欠下的錢還沒還,別人欠我的錢也要不回來,感覺生活一片狼藉。”于是,1996年,李專平帶著一份逃避的心理,只身來到北京,準備為自己的人生尋找新機遇。
初到北京的李專平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該往哪一行里鉆。“在老家,一直從事的都是種蘑菇、賣蔬菜等和農產品有關的事兒,但因為在這上面栽了跟頭,所以內心很排斥再干這一行。”李專平說,當時他找到了一家建筑工地,靠干電工維持生計。但干了一年多之后,心里卻還是放不下他的蘑菇。“畢竟是學了十多年的技術,扔了實在是可惜。”于是李專平在朋友的介紹下,開始到蘑菇種植企業(yè)給別人做技術指導。
1999年,通州一家公司從新疆引種阿魏菇,進行大規(guī)模的試驗栽培,并請來李專平做技術指導,這也為他后來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新契機。“阿魏菇是新疆地區(qū)一種野生蘑菇,比較珍貴,此前從來沒有人工栽培的經驗。”李專平說,他是公司最早參與引種阿魏菇的人,后來公司給阿魏菇換了一個名字,就是今天大家熟知的白靈菇,他也因此在食用菌圈內被稱作“白靈菇之父”。
擁有這份“榮耀”之后,李專平也有了立足的資本,并還清了老家的外債。2001年,天津武清一家公司與李專平合作,一起搞白靈菇種植。“當時我算技術入股,每月只拿500元的生活費。”李專平說,300人的工廠,生產、管理都是他一手抓,第一年就為公司賺了100多萬。但是這些錢李專平沒拿到一分,都被公司用于擴大再生產了。“當時也沒多想,總覺得潛力在,早晚會分到大錢。”但讓李專平萬萬沒想到的是,2003年“非典”到來,公司擔心蘑菇銷路不暢決定停產,只分給了他一棟帶不走的大棚做補償。再之后,李專平遭遇了斷水斷電,被迫“凈身出戶”。“干了兩年多,沒賺到錢,還被人欺負。”李專平說,當時內心覺得很失敗,想和對方同歸于盡的心都有。
蘑王
都說命運弄人,但命運也是公平的。就像有句話所說,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因為“非典”,李專平遭到了事業(yè)伙伴的“拋棄”,但也同樣因為“非典”,他掘到了建立自己蘑菇王國的第一桶金。當年,因為“非典”的到來,很多食用菌種植企業(yè)都選擇了停產,但“非典”過后,蘑菇能夠提高人體免疫力的消息又讓不少商家開始在市場上瘋狂地尋找蘑菇。
“因為我此前跑市場時積攢了不少廣州、上海等地客戶,而且還給全國各地的學員培訓過白靈菇栽培技術,知道哪里有貨,能滿足雙方的需求。”李專平說,兩個月的時間,他就靠著一部電話,賺到了160萬元。
有了這160萬元之后,李專平并沒有貪圖安逸,而是選擇在通州區(qū)永樂店鎮(zhèn)柴廠屯村租下一塊53畝的空地,建起了15棟大棚和一間1000平方米的冷庫,開啟了屬于他自己的蘑菇事業(yè)。“不夸張地說,永樂店鎮(zhèn)的蘑菇產業(yè)最早也是我?guī)悠饋淼摹?rdquo;李專平說,現(xiàn)在除了柴廠屯村的村民之外,周邊的半截河村和小務村三百多戶村民也加入了蘑菇種植的隊伍。
在永樂店鎮(zhèn)的10年間,李專平也曾遭遇過挫折。2008年,原本想借奧運契機擴大再生產的他,卻再次賠了個底兒掉。“那年公司建了一條白靈菇罐頭的生產線,沒想到因為物流限制,根本運不出去。”李專平說,奧運會之后又遭遇了金融危機,許多外貿出口的訂單也被取消,損失上百萬。盡管公司境遇悲慘,但李專平這次卻沒有“跑路”,也沒有讓和他簽約的農戶受損。“每個大棚的成本是3萬元,當年我們每戶給4萬,保證每家都有1萬元的盈利。”李專平說,就是因為這個舉動,當?shù)氐牟簧倮习傩宅F(xiàn)在還都愿意跟著他干,稱他是“蘑菇王”,他也因此獲得了2008年首屆全國優(yōu)秀農民工的稱號。
經過幾年的努力,如今的李專平已經打了漂亮的翻身仗。2012年,他又將目光投向了林下木耳栽培技術的研究。“北京的木耳多是長在大棚里,而我們這里的木耳是露天的。”李專平說,由于北京的氣候比較干燥,想要向東北木耳一樣露天生長,就要解決關鍵的催芽技術,現(xiàn)在他的合作社已經突破了這項技術,并在通州、大興和延慶多個地方進行了試種。每畝的純收入可達到1萬元。目前這個項目已經被市農委列入重點項目,將于明年在全市范圍內大規(guī)模推廣。
十多年的“北漂”生活,讓李專平重新找回了自我,也收獲了新的生活。如今他和父母、再婚的妻子、孩子一起生活在柴廠屯村的工廠廠房里。李專平說他也不知道明天還會發(fā)生什么,但種蘑將會是他一生的事業(yè)。他感謝命運帶給他的一切,因為人生就是一個需要不斷打磨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