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九月,家住錫林浩特市白音錫勒牧場黃花樹特分場的牧民金煥林家發(fā)生了件新鮮事:他家的棚圈里長出了一簇簇的蘑菇。
記者走進金煥林家的棚圈,看到一排排扎堆結伙、個頭兒不一的蘑菇。金煥林說:“這是利用我家夏季閑置下來的牲畜棚圈種出的黑蘑菇,種起來特別省事,隔幾天澆一次水,天涼了,把門窗遮擋住就行。這己是成熟的第四撥,估計能收30多斤。”
近幾年,白音錫勒牧場兩委班子積極創(chuàng)新發(fā)展思路,努力提高牧民非牧收入,而野生蒙古口蘑種植就是該牧場開辟出的一條牧民增收的新途徑。
幾年來,白音錫勒牧場與自治區(qū)農牧業(yè)科學院、內蒙古大學合作進行了人工種植蒙古口蘑試驗。先后將蒙古口蘑的六大珍稀菌種品種進行原種保護,通過組織分離和多孢子分離等方法分離菌種,采用生物技術獲得了純菌絲體和原種。這次試驗主要是采集草原上野生的白蘑、黑蘑等原種,通過實驗室培育菌種,利用牛羊糞、草渣子等作為基礎料,對培養(yǎng)好的種菌進行發(fā)酵,培養(yǎng)菌絲,最后種在牧民夏季閑置的棚圈內。
蒙古口蘑俗稱草原蘑菇,是生長在蒙古草原上的一種白色傘菌類野生蘑菇,一般易生長在有羊骨或羊糞的地方,具有很高的營養(yǎng)和保健價值。白音錫勒牧場副場長王潤元為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個100平米的棚圈,除了過道,做三層架子,在250平米左右。正常情況下,一平米出10公斤,這就是2500公斤,按市場最低價每公斤20元算,就是5萬元,如果生長兩茬,收入就在10萬元。
除了牧民棚舍栽培,該牧場還將進行草地仿野生栽培,有利于蘑菇回歸原生態(tài)生長?;謴鸵酝牟菝綁?,菇肥草旺的共生共榮景象。
王潤元介紹,下一步,要進一步推廣野生蒙古口蘑的人工培育馴化,讓更多的牧戶通過種植草原蘑菇增加收入,緩解牧民過度依賴草場和牲畜收入的現(xiàn)狀,構建牧區(qū)草、畜、菌三元經濟收入結構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