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西方人不了解冬蟲夏草一樣,大多數(shù)國人對松露也一無所知。
作為齊名肥鵝肝、魚子醬的法國三大美食之一的松露,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培貴眼中,是兼具生態(tài)價值和營養(yǎng)價值于一身的瑰寶,“冬蟲夏草、靈芝都不能與之相媲美”。
不幸的是,在我國,松露的這些高貴品質(zhì),正隨著它的瀕臨滅絕一起悄然消逝。已經(jīng)從事大型真菌系統(tǒng)分類學研究近20年的劉培貴,10多年前投身松露等珍稀菌類的保育促繁及菌根苗合成與選育工作。自那時起,“挽救松露”就成了植根于劉培貴心中的夢。
“吃不起”:廚房里的“鉆石”
松露是一種生長在松樹、櫟樹、榛子等樹下的共生真菌。它對生長環(huán)境要求極其苛刻,“不嫌貧、又不愛富”,專門生長在堿性和偏堿性的石灰?guī)r發(fā)育形成的土壤中,故而也有“貧瘠山地的寵兒”的贊譽,堪稱野生高等真菌中的“真君”。
劉培貴介紹說,松露早在14世紀就被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國家的上層社會采為美食,持續(xù)歷久不衰。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松露家族的蹤跡。我國云南素有“野生菌王國”的美稱,同時也是多種高等真菌的主產(chǎn)地,松露也在其中。
以中國菌物學會理事長、食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玉為首席科學家的研究小組對黑松露的專項研究表明:黑松露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18種氨基酸(包括人體不能合成的8種必需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等必需微量元素,以及鞘脂類、腦苷脂松露多肽等大量的代謝產(chǎn)物,具有極高的營養(yǎng)保健價值。
“不要說國內(nèi),在國外松露也不是尋常百姓家的常客。加之松露的生物量其實非常有限,很少有人能吃得起。” 劉培貴表示。
云南有一道非常漂亮的名菜——石板松露:光滑平整的石板上,松露片依次疊放成花朵樣式,配以小青菜為“綠葉青莖”,儼然一幅“水墨花”。
劉培貴說,這道菜只有非常上檔次的宴席上才會有,近似于“吃生”,石板的余熱會把松露的香味“烘”出來,滿屋香氣,香而不膩。“但是,”劉培貴話鋒一轉(zhuǎn),“鮮有人吃過。”
松露并不為國人所熟知,一方面是因為品性并不適合中式烹調(diào)文化。其次,松露“高貴”得實在讓人“吃不起”。
2010年“賭王”何鴻燊曾以破紀錄的33萬美元(約合港幣250多萬元),拍下2顆共重1.3公斤的意大利托斯拉納白松露。劉培貴說,現(xiàn)在國內(nèi)市場上的統(tǒng)貨(即不論大小品種品相),每公斤也在一兩千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