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日從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獲悉,白云山迎來今年首個毒菇生長潮。廣東“一號毒菇”致命白毒傘本周起較大面積地出現(xiàn)在白云山上。專家提醒,市民切勿在野外采摘菌類食用,容易引起中毒。
廣州市食品安全委員會專家、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李泰輝博士告訴記者,其研究團隊近日在白云山中部、西部的藜蒴樹林附近均采到劇毒的“致命白毒傘”。“2平方米左右的面積內(nèi),就有10多個,數(shù)量較多。”
據(jù)介紹,蘑菇的生長期一般從每年3月開始,受天氣變化影響較大。致命白毒傘是每年最早生長出來的劇毒蘑菇,一般在第一次“回南天”后10天開始生長。白毒傘常在藜蒴樹的樹蔭下群生或散生,菌絲與樹細根相連,主要分布在白云山、華南植物園、天麓湖、帽峰山、火爐山等地。
“這種白色毒菇外形類似某些可食蘑菇,但它含有劇毒毒素,50克(一兩)即可使人致命。致命白毒傘是廣東地區(qū)誤食后致死率最高的蘑菇,被稱為‘第一號殺手’。”李泰輝介紹。
鄧旺秋博士表示,在廣州地區(qū)誤食毒蘑菇中毒事件中,最常見的毒菇主要有三種:致命白毒傘(也稱致命鵝膏)、灰花紋鵝膏、鉛綠褶菇。
鄧旺秋介紹,致命白毒傘具有毒性強、潛伏期長的特點。“一般食用后6小時以上才發(fā)病。它的最初表現(xiàn)為胃腸炎,繼而會導致肝臟損害,眼睛變黃,一般3~7天為死亡高峰期,如果不及時救治,會因器官衰竭而死亡。如能及時發(fā)現(xiàn)、治療,成活率還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