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吃菌時節(jié),味美香甜的野生菌深受人們歡迎,但每年吃菌后中毒者屢見不鮮。如何識別野生菌是否有毒成為人們關(guān)心的問題。記者在百度上輸入“怎樣識別有毒野生菌”,答案多是“顏色鮮艷的有毒;生蟲的無毒;使銀器變色的有毒;放入大蒜后,大蒜不變色則無毒……”那么,這些鑒定方法是否科學呢?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專家提醒,這些都只是傳說,不可輕信。
說法1 顏色艷有毒,“長相樸實”能食。
實情:長相再“樸實”也不能隨便吃
黃羅傘、雞油菌等菌類顏色鮮艷,卻是可食用的;而灰花紋鵝膏等劇毒菌類,其形態(tài)和顏色則與無毒菌極其相似。”顏色鮮艷的菌確實大多有毒,但顏色不鮮艷的,也并不代表沒毒。野生菌如果不是熟悉的“面孔”,既使它長得再“樸實”,也是不能隨便吃的。
說法2 生蟲的菌無毒,蟲能吃人也能吃。
實情:有的蟲專吃毒菌
“彼之砒霜,我之蜜糖”,許多劇毒的鵝膏菌成熟后同樣有被蟲嚙食的記錄。專家介紹,雖然自然界的昆蟲也對毒菌有識別能力,多數(shù)毒菌看不到小蟲啃食痕跡。但事實上不少有毒種類仍是蟲類的美食,著名的豹斑毒傘就常被蛞蝓攝食。
說法3 使銀器變色的菌有毒。
實情:銀器不能辨毒菌
“實際上菌毒素不會與銀器發(fā)生反應(yīng)。銀與硫或硫化物反應(yīng)會生成黑色的硫化銀,但毒菌不含硫或硫化物,不會令銀器變黑。”其實對于哪些野生菌屬食用類,既便菌物專家和醫(yī)衛(wèi)界的專業(yè)人士都需要經(jīng)過專業(yè)的手段進行鑒別,因此,土法鑒別都是很危險的。
說法4 大蒜不變色就表示無毒
實情:大蒜也不能辨毒菌
民間土方用大蒜鑒別毒菌,并沒有科學依據(jù)。專家介紹,“大蒜具有一定的殺菌作用,但對毒菌完全無能為力。”而據(jù)云大醫(yī)院急診科醫(yī)生介紹,多數(shù)食菌中毒者認為,“毒菌與生姜、大蒜或大米相遇會變色”,他們所食用的是試過沒有變色的菌,結(jié)果還是中毒了。
說法5 煮熟煮透以后就是安全的
實情:煮得再熟也不一定安全
“有的菌所含的毒素化學結(jié)構(gòu)十分穩(wěn)定,普通的烹飪方式并不能破壞其化學成分,既便反復煮、炒也無濟于事。”專家建議,食用野生菌首先要把好采購關(guān),既有菌托又有菌環(huán)的菌類很可能有劇毒,不熟悉的野生菌不要采購。此外,食用野生菌不要雜,最好每次只吃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