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有一個遠近聞名的“菌菇大王”,他經營著徐州市規(guī)模最大的食用菌企業(yè),他就是王超。從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菇農到“菌菇大王”,王超有著自己的一套科技致富經。
2007年,在外打工十幾年的王超決定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他在官山鎮(zhèn)當起了“菇農”。剛起步時,王超是典型的“靠天吃飯”。他在張莊組建了30個簡易大棚種植雙孢菇。“我一個棚當時一年才3萬元產值,僅工錢就要近1萬元。”粗放經營所帶來的是低產量、雙孢菇的質量并不好。
兩年后,王超決定改進技術,開始做“二代棚”,增加了暖氣供應、通風保溫措施,冬季可延長出菇兩個月,一年有7個月時間都可以出菇。60個棚兩個月時間就建好了,王超的收益也開始增加了。
眼看著錢袋子越來越鼓,王超卻遭遇了至今最大的挫折——受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他一下子損失了200萬元。不服輸?shù)耐醭J真鉆研,吸取教訓,走出了一條“蘑菇”產業(yè)發(fā)展的新路子——數(shù)字化、立體化、機械化、模式化種菇。
從2011年起,王超引進蘑菇品種,不再單一種植雙孢菇。兩年來,王超從福建食用菌研究所及華東農業(yè)大學引進了11種菇,有姬松茸、竹蓀、茶樹菇、海鮮菇等,到目前品種已過13種。“現(xiàn)在我也不用擔心供過于求了,我也有了加工項目,自己就能烘干或做即食包裝,直接做成成品。”
除引進多品種外,王超還種起了“數(shù)字化”蘑菇。2011年初,王超投資2600萬元開始建恒溫室,恒溫室中有制冷、加濕、通風、照明系統(tǒng),由電腦自動控制,一年四季都能出菇,完全告別了“靠天吃飯”的歷史?,F(xiàn)在他的工廠日產食用菌10噸左右,一年產量達400~450噸左右,產值6000萬元。
目前,王超的黃淮食用菌主要面向南京、石家莊、濟南、武漢、義烏等5個城市,從2007年的每天向南京發(fā)貨最多2噸到現(xiàn)在的一個客戶就5~6噸,王超被當?shù)睾芏嗳朔Q為“蘑菇王”。
致富成功的王超也沒忘記家鄉(xiāng)父老,公司所用的玉米秸稈全部從周邊村鎮(zhèn)收購,0.26元/斤的價格讓農民增加額外收入,同時聘用當?shù)厝朔N菇,每人保底工資2000元。除此之外,公司定期舉辦食用菌培訓班,免費向群眾傳授種植技術,還免費為貧困農民提供資金、技術、菌種,并對菇農實行保護收購價。
從靠天吃飯的“一代棚”到高級數(shù)字化的“恒溫室”,從原先的30個小棚到現(xiàn)在科技含量高、規(guī)模大的食用菌企業(yè),從近百萬產值到現(xiàn)在每年產值過1億元,科技為王超帶來了競爭的資本。據(jù)悉,目前公司馬上要把原來的二代棚再改造為恒溫室,王超說:“改造后,我會將一部分恒溫室租給老百姓種菇,帶動更多的家鄉(xiāng)父老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