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鋤頭刨開土廂,扒開黑色的菌棒,象紅苕般大小的天麻就露了出來……。”昨日,筆者在武隆縣鐵礦鄉(xiāng)紅寶村大田灣組看到,村民覃中良栽培的人工天麻喜獲豐收。
據(jù)了解,鐵礦鄉(xiāng)紅寶村海拔在900米—1400米之間,屬典型的中高山地區(qū),十分適宜野生天麻的生長,其出產(chǎn)的野生天麻在該鄉(xiāng)遠近聞名,該村部分村民也有種天麻的習慣,43歲的覃中良從事天麻的仿野生栽培長達15年,被同村村民稱為“種植專家”。
2010年8月,覃中良瞄準野生天麻資源枯竭,需求量的增大、天麻價格上升的市場行情,決定仿野生栽培天麻,由于沒有成片集中大規(guī)模栽培天麻的成功經(jīng)驗,他先后到四川、貴州、湖北等地,進基地、到院校、訪農(nóng)戶,歷時近3個月,認真學習成片集中規(guī)范栽培天麻的技術、經(jīng)驗,掌握了人工天麻栽培、管理、加工等技術要領。
2011年3月,覃中良投資3萬元,栽培面積近1畝人工天麻“基地”誕生了。當年收入達7余萬元,除去投資,純賺4余萬元。從此,“覃中良種天麻發(fā)了”的消息,不脛而走,前來參觀,取經(jīng)的村民絡繹不絕。
“種天麻是一項技術活,有技術種出來的天麻就是人參,沒得技術種出來的天麻有可能是爛紅苕。”覃中良向前來參觀學習的鄰近百勝、幸福村等村民介紹道,天麻適合生活在海拔800米—1200米、半陰半陽、干濕適度的灌木林間、山溝等地區(qū),土壤須是沙壤土、腐殖土,便于提高氧氣含量;天麻無根無葉,需要無油質(zhì)、無芳香氣味的木材作菌材,埋在土里培育出蜜環(huán)菌絲為其提供養(yǎng)料;初次栽培時3月下種11月收獲,以后要隨挖隨栽,以免凍曬;菌材可兩年一換,要選用0代、1代菌種栽培。
“天麻栽培技術好學、見效快,從種到收不除草、不施肥、不噴藥,是懶漢黃金產(chǎn)業(yè)。”從覃早良處“取經(jīng)”成功百勝村村民顧昌木華告訴筆者,人工栽種一畝天麻能產(chǎn)500公斤鮮商品天麻和300公斤種天麻,按鮮商品天麻80元/公斤,種麻100元/公斤計算畝產(chǎn)高達10余萬元,除去3萬元左右的成本,純利達4余萬元,目前覃中良栽培天麻面積近10畝,年收入4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