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莘縣,人們的第一印象是那里盛產雙孢菇,莘縣曾被國家及省有關部門命名為“中國雙孢蘑菇之鄉(xiāng)"、“全國食用菌生產先進縣"、“山東省食用菌十大生產基地縣"等稱號,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知名度。每年從秋季開始,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紛紛擁進莘縣收購雙孢菇。但2004年的冬天,一直為某公司代為收購雙孢菇的張某再到莘縣時,他發(fā)現(xiàn)情況發(fā)生了變化,原來幾天就能收齊的50噸貨,如今卻成了難題,他居然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才勉強收夠。為啥曾給莘縣幾萬菇農帶來可觀效益的雙孢菇,如今卻滑落到少有人種的地步,導致這種大起大落現(xiàn)象的原因何在?日前,記者與有關專家對此種現(xiàn)象進行了分析。
就效益而言,雙孢菇價格較穩(wěn)定,菇農種植的風險相對較小。自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中后期,以莘縣為代表的我省西部食用菌生產基地群迅速發(fā)展,栽培規(guī)模急劇擴大,在陽谷、冠縣、茌平、臨清、高唐等地,以雙孢菇為主要品種的食用菌生產,基本形成了區(qū)域化布局與產業(yè)化發(fā)展,可以說,在當時的山東,只要一提及食用菌產業(yè)化,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莘縣及聊城地區(qū)。至2002年,莘縣雙孢菇生產曾一度達到500多萬平方米,年可產雙孢菇3.9萬噸。可是,離最后的輝煌僅僅兩年時間,莘縣的雙孢菇生產卻呈急劇萎縮狀態(tài),到2005年1月,該地的雙孢菇生產降至不足200萬平方米。
這“中國雙孢蘑菇之鄉(xiāng)"怎么了?記者和專家通過與菇農的交談,以及對照南方閩、浙等地的發(fā)展經驗,發(fā)現(xiàn)了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不少菇農認為,近幾年雙孢菇種植數(shù)量下滑與市場有很大的關系,往年,每到出菇時,政府都會通過多種渠道大作宣傳,把客商拉來了,菇農不愁銷不出貨,種植勁頭自然足。據莘縣食用菌辦公室的一位技術員介紹,雙孢菇的正常價格應該在每公斤3.6元到4.0元之間,但今年卻下降到了每公斤3.0元,就這樣,不少商販還壓級壓價。莘縣的雙孢菇生產主要出口,但菇農卻反映,這兩年,大客商來得少了,如果僅靠二道販子的幾輛摩托、幾輛農用三輪,吞吐能力極為有限,他們根本得不到應有的生產效益,不得不縮小雙孢菇的種植面積。(李紹靜 曹德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