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原料處理用于罐藏的食用菌要適期采收,經(jīng)過嚴格挑選,分級、清洗、切分后進行護色處理,將選好的菇體倒入0.03%的硫代硫酸鈉水溶液中處理一定時間,至菇體成純白色為止。在護色時要經(jīng)常上下翻動,使之均勻。硫代硫酸鈉不僅有抑菌的作用,還能防止菇體變色。撈出后要用清水漂洗3~5min。
3、燙漂在一定溫度下,對菇體進行短時間的熱處理稱燙漂。燙漂能抑制酶的活性,防止褐變;排除組織細胞中的空氣,使組織收縮、軟化、減少脆性,便于切片和裝罐,還可以提高裝罐的凈重和保持菇的營養(yǎng)和風味。在容器內(nèi)加入自來水,加熱至80~90℃時,加入2%鹽或0.1%檸檬酸,煮沸后投入食用菌,處理5~8min,一般以熟而不爛為度,水與菇比為3:2,在燙漂過程中要除去上浮的泡沫。
4、冷卻分級燙漂后立即放在流水中冷卻,以30~40min為宜,冷卻時間太長,菇汁浸出,風味下降。裝罐前,要進行分級。分級可采用滾筒式或機械振蕩式分級機。然后進行選揀,分成紐扣菇、整菇、片菇、碎菇四檔,有的則需要修剪或切片。
5、裝罐菇體燙漂冷卻后即可裝罐。裝罐時應做到同一罐中大小均勻,注意每罐不可裝得太滿,裝罐量的多少應取決于食用菌的收縮率,一般為47.5~51.0%,要距蓋留8~10mm的空隙。裝罐后,要注入湯液,既能填充固形物之間的空隙,又能增加產(chǎn)品的風味,還有利于滅菌和冷卻時熱能的傳遞。湯液一般含2~3%鹽和0.1%檸檬酸,有些產(chǎn)品還加入0.1%的抗壞血酸來護色。此外,還可加入0.1%谷氨酸鈉,以提高鮮味。配制湯液時,先將加有2~3%精鹽的水煮沸、過濾后再加入其它成分。注入時湯液溫度不低于80℃。分裝時,應按各種罐號規(guī)定稱量裝足。
6、排氣罐頭裝罐加液以后,封罐之前一般要進行排氣處理。其作用在于:除去內(nèi)容物中的空氣,排除氧氣,以減少馬口鐵的腐蝕及內(nèi)容物的變色變質(zhì);保持真空度,可減少殺菌時罐頭內(nèi)壓,以保證容器的安全和外形的良好特征;防止好氣性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減少罐頭腐敗的可能性;便于成品檢查,一般蓋底內(nèi)凹者正常,凸出者腐敗,擊時聲音輕沉者正常,反之腐敗。排氣方法一般采用加熱排氣和真空抽氣。加熱排氣:將裝好罐的罐頭蓋不要擰緊,置于82~96℃之間,排氣8~15min,使中心溫度達到70~85℃,當封罐冷卻后,整齊凝結(jié)成水,頂隙呈一定程度的真空。真空抽氣:用真空封罐機在封罐時抽成一定的真空度再封罐,一般要求達到46.7~53.3kPa。
7、封罐排氣后立即封罐,封罐一般用封罐機進行。這一過程必須嚴格控制,才能保證容器的密封,使罐內(nèi)物品不受外界空氣及微生物的污染而引起敗壞。
8、滅菌罐頭經(jīng)排氣密封后,并不能殺滅罐中微生物,而僅在于防菌類的再侵染,故必須采取滅菌措施,以破壞食品本身所含的酶類及殺死使食品敗壞的微生物,達到安全保存和改進風味的目的。食用菌罐頭的殺菌多采用高壓滅菌,溫度一般控制在121~127℃,維持20~30min。
9、冷卻滅菌后的罐頭應立即冷卻,溫度降的越快越好,以免色澤、風味、組織結(jié)構(gòu)發(fā)生變化。冷卻法有常壓冷卻和加壓冷卻兩種,但常采用加壓冷卻。罐頭的冷卻水要符合生產(chǎn)用水標準,罐頭在冷卻過程中,罐內(nèi)溫度下降,縫線內(nèi)橡膠物質(zhì)因高溫而軟化,可能使微量的冷水被吸進罐內(nèi),因此要求冷卻水中活細菌數(shù)不得超過50個/ml。玻璃罐的冷卻水溫要逐步降低,以免玻璃罐破裂。待冷卻到35~40℃,將罐頭取出擦干于保溫室中保溫培養(yǎng)一周,然后抽樣檢查。
10、抽樣檢查。抽樣檢查主要用于測定罐頭殺菌條件是否充分,并找出罐頭敗壞的原因。檢驗內(nèi)容有細菌檢驗、理化性質(zhì)檢驗和感官檢驗。罐頭逐瓶檢查,并抽樣送檢。按生產(chǎn)批次抽樣,每3000罐抽1罐,分別送檢,作感官檢驗、理化檢驗和微生物檢驗。檢查合格后的產(chǎn)品打印標記后,即可包裝入庫貯藏或銷售。罐頭在貯藏過程中要避免溫度過高或過低,貯藏室要經(jīng)常通風換氣,在貯藏期間要經(jīng)常檢查,防止污染,減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