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節(jié)按排及原料準備:春季栽培出耳按排在出耳前兩個月以外備料、制袋;秋季栽培出耳按排在伏前制袋(既高溫期養(yǎng)菌),秋后(低溫產耳)栽培;根據栽培規(guī)模大小備齊棉子殼、麩皮、石灰等。
二、拌料裝袋:配方①:棉子殼93%,麩皮5%,石灰2-3%;配方②:棉子殼45%,木屑45%,麩皮8%,石灰1.5-2%;配方③:玉米芯30%,棉子殼30%,蘋果木屑20%,麩皮18%,石膏1%,石灰0.2-1%。具體做法:將棉子殼皮用清水浸泡,撈出淋去多余水分,將石灰用籮均勻篩入麩皮中再與泡好的棉殼充分拌勻,使料水比達1∶1.4;拌好后裝入15×30×0.04cm高密度聚乙烯袋,要求裝實,上下均勻,每袋裝袋后重量為0.7kg(干料0.25kg/袋)左右。
三、滅菌:高壓滅菌2.5-4小時。常壓100℃,滅菌16-24小時。
四、接種:如自備菌種需在接種前10-15天培養(yǎng)好菌種。采用出耳中低溫型品種,如有足夠的養(yǎng)菌時間,采用袋口接種(一點接種),如距出耳時間接近,可采用折袋扎口,兩面貼膠紙兩點接種。如購進菌種需訂做或適宜菌齡隨購隨用。一點接種,每瓶栽培種可接50-80袋栽培袋,兩點接種可接40-45袋栽培袋。
五、菌絲體培養(yǎng):提前做好培養(yǎng)室的整理滅菌等工作,培養(yǎng)室要求無光,溫度20-24℃,空氣相對濕度在55-60%,有適宜的通風條件。
六、養(yǎng)菌:為了提高產量,發(fā)好的菌袋要進行養(yǎng)菌處理,以積累充分營養(yǎng)源,根據不同品種和季節(jié)養(yǎng)菌20-60天,養(yǎng)菌時一定要在無光條件下,并加強通風。
七、篷架的搭建:選擇通風、向陽、水源好、地面平整的地方,篷地面寬270cm,中高180cm,邊高160cm,5層,每層高30cm,每兩米檔,可吊400袋,長度以栽培袋多少而定;篷外應有薄膜用于溫度低時保溫保濕、高溫時防天然降雨過量;距篷頂100cm高用80-95%黑網一層遮蔭。
八、破口育耳:養(yǎng)菌好的袋子,春季平均氣溫回升到8℃以上,秋季平均溫度降至18℃以下時,按每袋6-8個破“V”型口,口不能劃大,總長不超過2cm,深度0.2-0.3cm,劃好口及時將袋用原扎口繩綁吊于架上。袋距20cm,每篷內所吊袋必須在1-2日內完成,同時加大空氣相對濕度達88%-94%,持續(xù)5-7天,待劃口處耳基即將形成時進行間歇噴水,使空氣相對濕度始終保持在88-94%,直到耳芽形成到黃豆大小降低空氣相對濕度,進入子實體管理階段。
九、子實體生長期管理:當耳芽長到黃豆大小時,將空氣相對濕度降至83-90%,人為增濕使耳片邊沿始終呈濕潤狀態(tài),直到五成熟時,再拉大濕差,使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75-94%之間,可采用早晚噴水、中午斷水,使耳片呈白天干邊,夜晚生長狀態(tài),干干濕濕,直到采收。
十、采收、干制:早春晚秋栽培出耳可待耳片連體,大量彈射孢子時采收,晚春、早秋、夏季育耳,可在耳片變薄或高溫通風不良、耳片有其它菌雜菌絲出現(xiàn)時,立即采收,采收前提前1天停水。選晴天早上采收,采收時,采大留小,盡量不要破壞培養(yǎng)基;采收后的木耳,立即擺在竹篩上涼曬;基部向下,曬干后用塑編織袋包裝,外套透明袋防潮。
十一、再茬耳管理:首茬采收后停水2-3天,停水其間,每袋根據采收后袋體破壞情況,原出耳處袋體與培養(yǎng)基脫離,可在原口附近再劃一“V”型口;外界氣溫較高時,育二茬耳每袋可均勻再加割3-4個“V”型口,以增大出耳密度、噴水增濕與首茬耳相同。
十三、病蟲害防治:黑木耳病蟲害防治必須“以防為主”。制袋過程中,首先要有無生理病害的純菌種種源,其次制種環(huán)境要嚴格處理,防止環(huán)境交叉感染和菌蠅的發(fā)生,一旦發(fā)生感染,及時撿出,發(fā)現(xiàn)菌蠅及時用農藥噴殺;栽培過程中,首先要排除附近的污染源,噴水過程中,發(fā)現(xiàn)污染袋及時處理,菌蠅或其它蚊蠅,可采用誘殺,切不可施用農藥,避免農藥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