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耳,俗稱榆蘑,主要產(chǎn)于東北東部山區(qū),是一種十分珍稀的野生食藥兼用菌。其營養(yǎng)十分豐富,含有蛋白質(zhì)、糖類、VE、VB1、VB2、鈣、鎂、磷、鋅等微量元素及谷氨酸、賴氨酸等人體必須的各種氨基酸。榆耳子實體具有特殊風味,為珍稀美味食用菌,也是一種藥用菌。藥理及實驗表明,榆耳有較強的抗炎、抗?jié)冏饔?,臨床上主要用以治療腸炎、痢疾、胃潰瘍等疾病,對消化系統(tǒng)的癌癥有較好的預防和抑制作用。經(jīng)常食用榆耳,可以增強免疫力、強身健體、益壽延年。下面為大家介紹榆樹茬子栽培榆耳技術:
近年來,人們對榆耳的食、藥用價值認識加深,市場需求量越來越大,但由于野生資源瀕于枯竭,加上人們破壞性地采集,所以在市場上欲購難求,價格倍增。
袋料栽培榆耳雖然成功,但因其色澤、口感、質(zhì)地都遠不及野生榆耳,所以市場上不受歡迎,特別是不受外商(主要日本)及臺商青睞。
近幾年,我們利用家榆和春榆的樹茬子人工栽培榆耳,效益頗豐。每立方米榆樹茬子可產(chǎn)榆耳干品15kg,用樹茬子栽培所產(chǎn)榆耳,色澤、質(zhì)地、口感與野生榆耳完全一樣,所以在市場上供不應求,現(xiàn)在最低價格是300元/kg。
1 生物學特性
榆耳子實體分單片生或覆瓦狀疊生2種,背向上生,無柄或有短柄,膠質(zhì),新鮮時柔軟,干后堅硬。菌蓋成熟時直徑2~15cm、厚3~6mm,表面灰白色或桔黃色,背面有松軟的絨毛,且有小疣,菌面粉紅色至淡褐色、半透明、近膠質(zhì)。孢子無色、卵形。
榆耳子實體主要生在家榆和春榆的枯樹干上,特別是砍伐后的樹樁,下部發(fā)生密枝,形成良好的陰蔽條件,榆耳就生長在枯死和尚未枯死的結合部位上,于8、9月份大量發(fā)生。
2 生活條件
2.1 營養(yǎng)
榆耳能分解利用葡萄糖、糊精和可溶性淀粉等碳源,還能分解利用木材中的纖維素和半纖維素,不利用木質(zhì)素;也能分解利用豆粉、麥麩、米糠、蛋白胨等氮源,而不能利用無機氮源,所以,培養(yǎng)基可以添加氮源,而不應使用化肥。培養(yǎng)基中還必須加入磷酸二氫鉀、硫酸鎂、硫酸鈣等無機鹽為輔佐營養(yǎng)。
2.2溫度
榆耳屬低溫結實性菌類,菌絲生長溫度為5~30℃,適溫為20~27℃,以25℃為最佳。30℃以上菌絲生長雖然很快,但菌絲不健壯、細而弱;35℃以上則易死亡。
子實體原基形成以10~22℃為宜,原基分化以17~22℃為最佳溫度范圍。實踐證明,在30℃以上溫度發(fā)菌,即使以后在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下,也不能形成原基;而25℃環(huán)境發(fā)菌,對形成原基最為有利。
2.3水分
榆耳菌絲在基質(zhì)含水量40%~75%下均能生長,以60%~65%為佳。
子實體生長發(fā)育階段,空氣相對濕度要達到85%,低于80%原基不易分化,低于70%時原基不分化。在榆耳形成以后,在干、濕交替的環(huán)境下耳片發(fā)育良好,且可預防雜菌感染。
2.4光照
菌絲生長不需要光線,光對菌絲生長有抑制作用;但子實體發(fā)生需要散射光的刺激,且能影響子實體色澤。
2.5空氣
榆耳為好氣菌,菌絲生長和子實體發(fā)育均需新鮮空氣。在子實體生長階段,空氣不足,將抑制生長或呈現(xiàn)腦狀畸形。
2.6酸堿度
pH為4~8菌絲均可生長,最適pH為5.5~7。
3 菌事安排
3.1菌種分離及擴制
采用子實體組織分離。切取耳片組織1小塊放到 PDA培養(yǎng)基上,25℃條件下培養(yǎng),萌發(fā)生長后挑取先端菌絲純化培養(yǎng),獲得母種。菌絲體初為白色,后期轉為微黃色,菌絲絨線形,絨毛狀,有鎖狀聯(lián)合。將母種接入木屑培養(yǎng)基,經(jīng)培養(yǎng)即為原種,然后再擴制栽培種。一般約30天滿瓶。
3.2制種和栽培時間
東北地區(qū)自3月中旬至5月上旬實行播種,向前推40天擴制栽培種。
3.3原種和栽培種培養(yǎng)基及組成。
4 樹茬子栽培
4.1樹種選擇和處理
適宜榆耳生長的樹種以家榆和春榆為佳。在落葉后至萌芽前將樹茬子砍伐,其枝丫樹徑在5cm以上的都可應用。剃枝后鋸成1m的木段,“井”字形擺放在通風向陽處,底部以石塊墊高20cm,頂部蓋草簾,使其失水、組織死亡。
4.2播種發(fā)菌
在樹茬子上鉆孔,穴距10cm、行距5cm,孔徑1.2cm、孔深1.5~2.0cm,梅花形錯開,接入菌種至樹皮,然后用黃泥和木屑7∶3配比混合均勻,再以50%可濕性多菌靈800倍液調(diào)濕,將接種孔涂抹封閉。
在環(huán)境清潔、背風向陽處挖坑,深1.3m、寬1.6m,長度視生產(chǎn)量酌定,坑底墊石塊,高約10cm,將木段“井”字形堆放,以草袋片覆蓋,再加塑料薄膜保溫、保濕。當自然溫度達到18℃時,把木段搬出,地面陰棚下井字形堆放,地面用磚石墊高15cm,堆高不超過1m,上面加蓋針葉樹枝,以防陽光直射木段。為使發(fā)菌均勻一致,每隔10天翻堆1次,上、下?lián)Q位。每5天噴水土次,使木段保持適當?shù)暮?,空氣相對濕度要保持?0%~85%。當堆溫超過25℃時,要噴水降溫。
4.3出耳管理
一般需60~90天的發(fā)菌,木段的斷面上就有菌蕾發(fā)生。因為第1年90%以上的子實體都是從木段截斷面上長出。為增加出耳面,可將1m長的木段截成3段,每段33cm。截段以后。應進行浸水(水一定要清潔),使含水量達到65%以上,浸水后榆耳大量發(fā)生。此時務必要加強散射光照和通風透氣,并經(jīng)常噴水,使其達到干-濕-干-濕,并形成晝夜溫差,以利榆耳生長發(fā)育。
4.4采收加工
當耳片充分展開、耳根收縮、邊緣卷曲、耳色由粉紅色轉為褐色時,便可采收??捎脽o菌刀將耳片割下,采收后2日內(nèi)不要噴水,待耳根重新發(fā)育后,再噴水以免耳根腐爛。將采后耳片利用陽光曬干或低溫烘干,使其含水量在13%以下,置聚乙烯塑料袋內(nèi)保藏。
4.5病蟲害防治
榆耳抗逆能力比其他食用菌較弱,生產(chǎn)中極易遭受霉菌污染,而以木霉菌為嚴重。此外還容易遭受菌蛆、螨蟲、跳蟲侵害。
病蟲害要以防為主,防大于治。耳場要建在遠離(300m以外)村莊、牧場和公路,且空氣清新、水質(zhì)清潔的地方。閑亂雜人禁止入內(nèi),工作人員要講衛(wèi)生。一旦發(fā)生病蟲害,其防治方法與其他食用菌基本相同。
5 活樹茬子栽培
5年來,探求在活樹茬子上栽培榆耳,也初步獲得成功,已經(jīng)申報了國家專利,此法是利用成片的活樹茬子或是人工造林,在適當時期,把榆樹在1.5m高處截斷,然后榆樹重發(fā)新枝,形成陰蔽后,在其半枯半生位接入菌種,加強管理,于下一年開始產(chǎn)耳。此技術優(yōu)點是1次接種,多年產(chǎn)耳,直到樹木死亡為止,適于大面積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