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茯苓生長習性
茯苓為好氣性真菌,喜溫暖濕潤、陽光充足、通風透氣的環(huán)境。菌絲生長適宜溫度為25~30℃。子實體生長適宜溫度為24~26℃??諝庀鄬穸葹?0~85%。對土壤要求,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質(zhì)壤土為好。重粘土,鹽咸地不宜種植。
二、制種
1、母種制作 培養(yǎng)基配方:馬鈴薯250克(去皮)、蔗糖50克、瓊脂20克、尿素3克、水1000毫升。將上述配方按常規(guī)方法制成試管斜面培養(yǎng)基。并在無菌條件下,采用組織分離法。將茯苓菌核內(nèi)一塊白色茯苓肉接入培養(yǎng)基斜面。移入25~30℃的室內(nèi)培養(yǎng)5~7天待菌絲布滿斜面,即成純菌種。
2、原種制作 原種培養(yǎng)基配方為:松木塊55%、松木屑20%、麩皮(或麥糠)20%、蔗糖4%、石膏粉1%,水適量。將配方中的培養(yǎng)料拌均后,分裝入500毫升的闊口瓶內(nèi)。裝量為瓶的五分之四。稍壓實,在中央打一透氣孔。用棉塞封口后進行滅菌處理。冷卻至30℃時即可在無菌條件下,將母種接入瓶內(nèi)培養(yǎng)基上。密封后,進行培養(yǎng),待菌絲長滿全
瓶,即得原種。
3、栽培種制作 培養(yǎng)料配方:松木塊66%、松木屑10%、麩皮21%、蔗糖3%、石膏粉1%,尿素0.4%,過磷酸鈣1%,水適量。將上述配料拌均勻,溫度為用手抓料指縫有水而不滴為準。然后分裝入500毫升闊口瓶內(nèi),用牛皮紙封口,進行滅菌處理。待料瓶溫度降至60℃時,便可在無菌條件下,將原種分接入配料中。接種后,將培養(yǎng)料瓶移至培養(yǎng)室培養(yǎng)至菌絲長滿全瓶時,既得栽培種。
一般1支母種可接5~8瓶原種。1瓶原種可接60~80瓶栽培種。1瓶栽培種可栽2~3窖茯苓。
三、備料與挖窖
栽培茯苓以松木為主。備料一般在農(nóng)歷10~12月進行。將松樹砍伐后,去其枝椏,削去外皮,露出木質(zhì)部。進行干燥處理。半月后,截成80厘米的木段,堆成“中”字形空心架。經(jīng)40天左右,即可接種。接種前,選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林地(或生荒地)挖長80厘米,寬45厘米,深30厘米的地窖。四周挖好排水溝,等待栽種。
四、栽種 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選晴天,將木段擺入窖內(nèi)。每窖放15~20公斤。然后將栽培種內(nèi)的松木菌塊用鑷子取出放入木段之間的縫隙上。每縫放菌塊3~6片。并用松樹皮將菌塊蓋好。立即覆土10厘米,窖頂封成龜背狀,以利排水。接種時,也可用鮮茯苓切成3厘米厚的肉塊,貼附在木段上。
五、管理 茯苓接種后,要嚴禁人畜踐踏。7~10天后檢查菌絲生長情況。如發(fā)現(xiàn)接種敗,應立即補栽。同時注意澆水保墑,陰天氣及時排水。如有雜草立即鏟除。茯苓主要病害為腐爛病,防治時,苓窖在栽培前用石灰(或其他殺菌劑)消毒。生長期間如若發(fā)現(xiàn)病菌應提前采收。害蟲主要是黑翅大白蟻,可用60%亞砷酸,40%滑石粉配成藥粉殺頁。
六、收獲與加工 茯苓一般于栽后1年采收。將采收的鮮茯苓去凈雜質(zhì),放在腳架上,經(jīng)常翻動,使其發(fā)汗,當茯苓表皮長出白色菌絲時,取出刷試干凈,至表皮皺縮成褐色時,置涼爽干燥處陰干,即成“個苓”。將茯苓皮用刀剝下,稱茯苓皮。將茯苓切成片,皮下赤色部分稱赤茯苓。菌核內(nèi)白色、細致、堅實部分為白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