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半地下式溫室培育香菇,可在地下坑內搭人字形菇木,且使排放的菇木與地面呈45°夾角。在排放時,一層放4根菇木,間距為10厘米,在4根菇木上部的1/3處橫放1根菇木作墊木,在其上再放4根菇木,照此層層排放。
為了方便出菇期管理,放置時要按樹種和粗細分層次排放。將養(yǎng)過菌或上次出過菇的菇木放入地下坑后,要進行補水催蕾,每天噴水3次,每次1小時,連續(xù)噴2~3天,直到菇木滲出水分為止。將吸足水分的菇木用薄膜蓋好,但每天要通風換氣1~2小時,并于晚上將溫室上部的薄膜揭開,增大晝夜溫差,刺激出菇。如有條件,菇木吸足水分后再噴20~40×10-6赤霉素或40×10-6檸檬酸,可加速催蕾出菇。剛長出的幼菇,如果顏色不白而偏棕褐色,說明水分過多,應揭膜通風散濕。若幼菇干癟、萎縮,說明干冷風稍強,要少揭膜,還可往坑里噴霧水以提高空氣濕度。
總之,在菇蕾大批量長出后,幼菇直徑長到1.5~2.5厘米時,若老菌蓋上還無花紋或其花紋不明顯、溝狀條紋淺而不白,可隔幾天不蓋膜,并適當減少覆蓋物,促使其形成花菇后再遮蔭、蓋膜,讓花菇繼續(xù)長大。但要注意,在陰雨天一定要覆膜,以免菇體受雨淋而降低品質,甚至減產。據試驗,在海拔1100米處,3~4月培育菇木50筒,入坑后第二天大雪紛飛,氣溫下降到零下1~3℃,7天后又下大雪,由于采取薄膜日光溫室保溫保濕進行催蕾,14天后即開始現(xiàn)蕾,16天后蕾菇陸續(xù)出齊,1個月采菇結束。平均每筒菇木出菇117個,而未處理的200筒菇木,此時大部分還未現(xiàn)蕾。另一在海拔1400米處,菇木入坑后于早春、秋末初霜和陰雨季節(jié),用薄膜蓋菇木2400筒,避免了幼菇受霜凍和雨淋,這樣比地表面培育多收1潮菇,且增加了0.5~1個品級。
為了方便出菇期管理,放置時要按樹種和粗細分層次排放。將養(yǎng)過菌或上次出過菇的菇木放入地下坑后,要進行補水催蕾,每天噴水3次,每次1小時,連續(xù)噴2~3天,直到菇木滲出水分為止。將吸足水分的菇木用薄膜蓋好,但每天要通風換氣1~2小時,并于晚上將溫室上部的薄膜揭開,增大晝夜溫差,刺激出菇。如有條件,菇木吸足水分后再噴20~40×10-6赤霉素或40×10-6檸檬酸,可加速催蕾出菇。剛長出的幼菇,如果顏色不白而偏棕褐色,說明水分過多,應揭膜通風散濕。若幼菇干癟、萎縮,說明干冷風稍強,要少揭膜,還可往坑里噴霧水以提高空氣濕度。
總之,在菇蕾大批量長出后,幼菇直徑長到1.5~2.5厘米時,若老菌蓋上還無花紋或其花紋不明顯、溝狀條紋淺而不白,可隔幾天不蓋膜,并適當減少覆蓋物,促使其形成花菇后再遮蔭、蓋膜,讓花菇繼續(xù)長大。但要注意,在陰雨天一定要覆膜,以免菇體受雨淋而降低品質,甚至減產。據試驗,在海拔1100米處,3~4月培育菇木50筒,入坑后第二天大雪紛飛,氣溫下降到零下1~3℃,7天后又下大雪,由于采取薄膜日光溫室保溫保濕進行催蕾,14天后即開始現(xiàn)蕾,16天后蕾菇陸續(xù)出齊,1個月采菇結束。平均每筒菇木出菇117個,而未處理的200筒菇木,此時大部分還未現(xiàn)蕾。另一在海拔1400米處,菇木入坑后于早春、秋末初霜和陰雨季節(jié),用薄膜蓋菇木2400筒,避免了幼菇受霜凍和雨淋,這樣比地表面培育多收1潮菇,且增加了0.5~1個品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