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季節(jié):可在春季4至6月、秋季8月初到11月生產(chǎn)。
■品種選擇:發(fā)酵料栽培應選擇菌絲長勢強壯,吃料迅速的黑色、灰色或白色,當?shù)貞局髟?、受市場歡迎的品種。
■原輔料及配比:棉籽皮40%至50%,玉米(2393,-16.00,-0.66%)芯30%至40%,麥麩15%至20%,石灰3%至4%,尿素0.3%至0.4%,粗鹽1%至1.5%,磷酸二氫鉀0.5%。含水量65%左右。
棉籽皮75%至80%,麥麩15%至20%,石灰3%至4%,粗鹽1%至1.5%,尿素0.3%至0.4%,磷酸二氫鉀0.5%。含水量65%左右。
將棉籽皮或闊葉樹硬木木屑、粉碎了的雜木枝丫等80%,麩皮15%至20%,尿素0.3%至0.4%,石灰2%至3%,石膏粉1%,粗鹽1%至1.5%,加適量的水65%左右。
■發(fā)酵技術(shù):玉米芯最好提前用水浸泡1至2天,選擇適當大小的地塊,將土鏟平壓實,將棉籽皮鋪好一層10厘米左右,再鋪玉米芯10厘米左右,交叉反復鋪至堆高80厘米至100厘米;鋪主料時分層加入麩皮、石灰、石膏、粗鹽,邊鋪邊加水進行發(fā)酵,在堆上,每隔40厘米扎一個直徑8厘米的通氣孔,如天氣涼爽,前1至3天,可加蓋塑料(10075,-70.00,-0.69%)薄膜提溫,促進發(fā)酵,堆內(nèi)溫度達50℃至60℃時,撤掉薄膜自然發(fā)酵,4至5天后堆內(nèi)溫度達到70℃至80℃時翻堆一次,過2至3天再翻堆一次,翻2至3次堆,7至10天以后可以裝袋,以后可邊發(fā)酵邊裝袋。
■裝袋、滅菌:使用22厘米×45厘米的筒袋,采用人工或機械裝袋方法,保證裝料松緊適度。將磚平鋪在地上,寬3米,長3.5米至4米,順著長度方向在磚的空隙處放2根用于通蒸汽的鋼管,與鍋爐蒸汽管連接,在磚上碼放菌棒,一般碼寬7排,高7至8層,長度可碼25個菌棒左右,控制在每堆1500至2000棒左右,棒與棒之間留一定的空隙,先堆放1至2天,外面用塑料布包好,燒鍋爐、通蒸汽,使堆內(nèi)培養(yǎng)料溫度達80℃至90℃時保持3至4小時即可。此時加溫主要起殺死料堆表層中的雜菌及螨蟲、蚊蠅蟲卵的作用,時間不宜過長。
■接種:滅菌后待料溫自然降至常溫時接種,在潔凈的棚內(nèi)將菌種袋表面、接種工具及手用酒精或其它消毒劑消毒,然后兩頭接種,接種時先將料袋一端的口解開,快速將適量的菌種放入,將口扎好,再將另一端照同樣的方法接種、扎口,碼放一起發(fā)菌。
■發(fā)菌管理:平菇菌棒碼放以墻式碼放為主,根據(jù)當時氣溫決定,碼放方式及高度也是根據(jù)當時溫度而定,溫度較高時菌棒要單排碼放,中間留通風的地方,墻與墻之間留20厘米以上的距離,避免菌袋溫度過高,墻式碼放高度8層至10層;溫度較低時可減少兩墻中間的距離,直到墻與墻挨到一起,墻的高度也可以增加到12層至13層,層與層之間用兩根竹竿隔開,并用竹竿在菌墻中間進行固定,防止菌墻倒塌。將菌袋放在適宜的地方遮光發(fā)菌,注意通風降溫,發(fā)菌氣溫以20℃至25℃最好,溫差不宜超過6℃;及時翻堆,保持菌棒料溫24℃至27℃最好,料溫不能超過30℃;當溫度較低時,注意保溫,但要通風換氣,夜溫低于15℃時,及時關(guān)閉風口保溫,保持空氣濕度70%左右。
■出菇管理:菌絲達到生理成熟以后,氣生菌絲倒伏,顏色變深,菌棒表面出現(xiàn)黃色水珠,或表面出現(xiàn)菌皮或原基。此時將棚內(nèi)地面整平,將菌棒每隔1米左右呈墻式碼一排,墻與墻之間留80厘米左右走道,墻高夏季6層至8層,碼時兩個菌棒之間留一些空隙,以利通氣散熱。碼好菌墻后,棚內(nèi)氣溫控制在10℃至15℃左右,料溫20℃左右,這樣才能保證均衡出菇,出的菇肉厚、質(zhì)量好,且不易感病。
當菌絲發(fā)滿成熟以后,在菌袋的兩端用裁紙刀劃1至2條口,可控制前期出菇勢頭不要太猛,邊開口邊給以溫差刺激,3至5天后出現(xiàn)菇蕾,此時不要直接向菇蕾上澆水,避免將小菇蕾擊死。開口出兩潮菇以后,將菌袋的一頭全部割掉,繼續(xù)出菇。
出菇期每天向棚內(nèi)噴水2至3次,噴水要小、輕、勤,維持棚內(nèi)濕度85%至90%左右。生長的中后期,在澆水時向水里加入少量漂白粉或高錳酸鉀,可有效防治平菇黃斑病。
平菇是對二氧化碳比較敏感的食用菌品種,一般控制二氧化碳濃度不超過500ppm。平菇出菇期需要一定的散射光,此時要將草簾或保溫被揭開少量,讓棚內(nèi)有少量散射光即可。子實體長至七八成熟(菌蓋邊緣仍向下生長)時可以采摘,采摘前不要噴水,以降低平菇含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