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電視臺《文化采風》 編導 陳宗光
在洞宮山脈的腹地,有一塊浙西南龍、慶、景三縣(市)連成一片1300平方公里的香菇產區(qū),它是世界香菇人工栽培的發(fā)源地。在這蒼莽大山里,世居在深山里的數(shù)十萬菇農,歷代以種菇為業(yè)。美麗的自然風光使人沉醉流連。伴隨著美麗風光的還有那謎一般神秘的傳說,其中香菇鼻祖吳三公的故事最為誘人。
[同聲]:龍巖村民 葉其昌唱:“發(fā)明香菇第一人,置立菇業(yè)到如今。三公菇術傳天下,香菇事業(yè)傳中華。”
[同聲]:龍巖村民 吳啟全唱:天年時時地時時,開發(fā)香菇第一人。香菇味道真是好,香菇出國第一名。
[同聲]龍巖村村民主任 吳水茂:“我們這里是龍巖村,我們是吳三公第23代子孫,我們今天在這里祭奉吳三公,是為了弘揚香菇文化,弘揚吳三公的精神,以后發(fā)展經濟。”
龍巖村,地處慶元縣百山祖北麓的龍巖尖下,既是龍泉、慶元、景寧三縣(市)交界處,也是鳳陽山和百山祖兩山峰之間的必經之地。菇神吳三公就出生在這里。
吳三公。排行第三,名吳三。據(jù)龍巖村《搓東云川吳氏宗譜》記載:吳三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農歷3月17日出生。他出身貧寒,以上山燒炭、狩獵和外出擔鹽為生。在茶梅圩燒炭、砍柴、打獵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闊葉林倒地所生之蕈無毒味美,特取其名為香蕈。他結合長期的生產實踐,總結出一套從擇山、擇樹、砍花遮衣、驚蕈到焙干、貯藏等有關人工栽培香菇的技術,為人類打開了探索菌類科學的大門。
《本草綱目》記載:香菇“性平,味甘,無毒”。中國人采食菌類,最早見于東漢《神農本草經》和王充《論衡》中關于“紫芝”(野生菇類)的記載,可上溯1800年前的漢、晉時期。而西晉張華著《博物志》,已經簡單記載了香菇的生產過程:“江南諸山群中,大樹斷倒者,經春夏生菌,謂之椹,食之有味,而每毒殺人……”。龍泉人何澹于宋嘉定二年(1209)作的的第一部《龍泉縣志》中記載:“其法,用干心木,橄欖木,名蕈孱,先就深山下砍倒仆地,用斧班駁銼木皮上,候淹濕,經三年始間出。至第三年,蕈乃偏出。每經立春,地氣發(fā)泄,雷雨震動,則交出木上,始采取,以竹篾穿掛,烘干,至秋冬之交,再用偏木敲擊。其蕈間出,名曰驚蕈……”這是人類第一次有關香菇砍花法栽培和驚蕈術的比較完整的記載。
?。弁暎葜袊愎铰?lián)合會副會長張壽橙:我們今天看起來,香菇栽培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但是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魯迅說是最偉大的。吳三公作為第一個種香菇的人,盡管今天香菇發(fā)展到那么一個科學的程度,但是有很多技術,還是我們過去的。譬如:“驚蕈”,你這個菌棒不出,有什么辦法呢?這個辦法就是吳三公當年用的辦法。就是“驚”,就是把一木頭在菇木上拍打。這個技術有很深厚的科學內涵,它包括對菌絲體的物理的刺激,包括里面的氧氣供應的平衡問題等。
吳三公總結發(fā)明的人工栽培香菇技術,最初是在百山祖深山幽谷中的棚戶間推廣,后逐步擴展到龍泉、景寧邊緣鄉(xiāng)村和慶元縣的北部、東部地區(qū)。但老法制菇耗材量大,每年用于做檣、燒炭等的木材數(shù)以萬噸計,本地資源經不起這樣長期的消耗,香菇發(fā)展后亦需尋求市場,于是從元宋明初始,慶元及龍泉、景寧縣的菇民,就陸續(xù)到外省拓展。先在福建、江西、安徽、后至川、云、貴等省,浪跡半個中國,因制菇極其艱辛,且具有一定技術,遂為三縣菇民的專利。
相傳明朝初期,因久旱無雨,皇帝朱元璋為祈雨需素食,數(shù)日后已食而無味。國師劉伯溫獻上香菇,朱元璋食后頓覺神怡,贊口不絕,下旨把香菇定為歲歲需上獻皇家的“貢品”。并敕定香菇為劉伯溫國師家鄉(xiāng)處州府龍泉、慶元、景寧三縣生產的專利產品,其它地域一律不允許種制香菇。慶元民間自此就把香菇視為“皇上圣品”、“菜中之王”。對此,民間有“國師獻山珍,香菇成圣品,皇帝開金口,諭封龍慶景”之說。
龍、慶、景三縣菇民,在地理上連成一片,菇民總數(shù)達15萬之多,雖然三縣群眾的方言、習俗有很大的差異,但是菇民之間卻在方言、習俗、生產、生活方式等方面相同得驚人,栽培香菇一律采用砍花法,其制作工藝,一模一樣,每年一到黃葉飄落,含辛茹苦,遠走他鄉(xiāng),在深山老林里搭棚砌灶,生產香菇,足跡遍及閩、贛、皖、陜、云、貴、楚、湘。古代菇民沒有文化,把生活規(guī)矩、生產手段、交易方法等編為山歌唱記,形成一套獨特的內部隱語,至今仍有沿襲。對于栽培香菇砍花法和驚蕈術,有傳子不傳女之說,任何人不得透露,形成獨特的菇民文化。
為廣大山區(qū)農民找到了一條謀生之道的吳三,被人們尊為吳三公。隨著菇業(yè)的發(fā)展,吳三公去世后被奉為菇神,于是大小村落菇神廟林立,菇神信仰在菇民區(qū)深深扎根,菇民們以自己的方式,在每年的農歷3月17日,虔誠地祭奉這位香菇業(yè)的開山鼻祖。時光流轉,今年距離吳三公誕生已經有873周年了。
?。弁暎葜袊愎铰?lián)合會副會長張壽橙:我們的香菇產業(yè)已經做得很大,如果說,在我們香菇產業(yè)做大的同時,把香菇的文化產業(yè)再做大,這無疑對我們地區(qū)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將會起更大的作用。
龍巖村四面環(huán)山,古木參天,民風淳樸,環(huán)境幽雅,龍巖風景今勝昔,兩耳猶聞吹花聲。香菇文化的弘揚發(fā)展是歷史的必然,亦是時代的幸運!
香菇從野生轉變?yōu)槿斯ぴ耘?,發(fā)展至今成為全球產業(yè),給人類提供了新的蛋白質來源。這是一項歷史性的創(chuàng)造,也是我們中華農業(yè)的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ㄔ撈?003年4月底播放。 5月9日龍巖村翻印時文字有所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