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茬口安排
水稻收獲后立即整地,9月中下旬至10月上中旬進行大球蓋菇播種準備。
二、菌種生產(chǎn)及質(zhì)量要求
菌種生產(chǎn)應符合NY/T 528和NY/T 1731的規(guī)定。菌種質(zhì)量應符合NY/T 1742的規(guī)定。
三、原料配置
主輔原料:以稻草為主要原料,輔料為玉米芯、稻谷殼、棉稈、碎木屑等。主輔原料應符合NY 5099的規(guī)定。
覆土材料:使用稻田起壟作畦和走道的壤土作為覆土材料。
原料配比:每畝(667平方米)備足潔凈、無霉變的稻草4500公斤及玉米芯、稻谷殼、碎木屑等輔料2000公斤,原輔材料應符合NY 5099的規(guī)定。
四、培養(yǎng)料預處理
將稻草鋪在田間,采用少量多次的噴淋方式使其充分吸收水分,確保培養(yǎng)料水分達到65%;輔料玉米芯、稻谷殼、碎木屑提前3天預濕,培養(yǎng)料水分同樣需要達到65%。輔料的配比中稻谷殼或其它小顆粒粉碎料應占比20%左右,以利于菌絲的生長。輔料在鋪料前混合備用。
五、菌田準備
選擇符合NY/T 391規(guī)定的有清潔水源、排灌方便的稻田區(qū)域作為生產(chǎn)場地。稻田徹底排水后,深耕20-40厘米,撒施克霉靈、辛硫磷等廣譜高效低毒殺菌殺蟲劑控制病原微生物和害蟲,暴曬后撒生石灰粉末至土壤偏堿性(pH值8—8.5),生石灰用量為每畝30—50公斤。旋耕起壟作畦,畦面修整為中間略高的龜背型,畦間留40—50厘米的走道,畦寬100—120厘米。
六、人工播種
每畝播種大球蓋菇菌種250—300公斤,采用3層料2層菌種的播種方式,即底層和面層為稻草,中間層為輔料。菌種播種完成后,從畦田走道鏟取少量碎土作為覆土材料,覆蓋到稻草上,覆土厚度2—3厘米。
七、田間管理
發(fā)菌期間溫度控制在22℃—27℃,培養(yǎng)料含水量65%—70%,不需光照。播種覆土后3天內(nèi)菌絲開始萌發(fā),料溫持續(xù)上升。如堆溫過高,應掀掉覆蓋物,在畦面中部打孔并加強遮陰。播種后20天內(nèi)一般不噴水或少噴水,待菌絲正常生長后遇天氣干燥時可適當噴水,噴水時畦床側(cè)面多噴,中間部位少噴,遇雨天要注意排澇。
出菇管理的重點是保濕、保溫及通風換氣,保證覆蓋物呈濕潤狀態(tài)。冬季氣溫低于5℃時,適當加蓋稻草保溫促進菌絲生長。每周噴淋1—2次,保持菌床泥土濕潤,畦溝積水及時排出。子實體萌發(fā)后停止噴水。
八、采收
大球蓋菇子實體菌褶尚未破裂、菌蓋呈鐘形時采收。采收時抓住菇體底部輕輕扭轉(zhuǎn)拔起。采收過程中要輕拿輕放,防止碰傷小菇蕾。
采收后及時填平料面,清除留在菌床上的殘菇,補足水分,覆草養(yǎng)菌。整個生育期可采收菇多次,一般播種后50天左右出菇,出菇期在12月至翌年4月底。采收后及時組織銷售、加工、儲藏。
大球蓋菇采收后的菇田殘余稻草和菇渣可就地深耕還田為有機底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