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蓀(Dictyophora indusiata (Vent.ex Pers) Fisch)是世界著名食用菌,目前國內商業(yè)化栽培的種類有紅托竹蓀、棘托竹蓀、長裙 竹蓀和短裙竹蓀,四種竹蓀以棘托竹蓀栽培規(guī)模最大,栽培區(qū)域最廣,主產區(qū)在福建、四川,江西,浙江江山、開化有一定規(guī)模的大田栽培,麗水在91-93年曾有大面積栽培。棘托竹蓀由于栽培技術較為簡單,產量高,價格是其他竹蓀的30—60%,廣受消費者青睞,市場規(guī)模大,發(fā)展前景好。目前已經在浙江寧波、湖州、金華、衢州、麗水和四川、貴州、重慶和福建等地發(fā)展,勢頭良好,成為林菌的重要模式。
技術介紹
1、技術簡介
野生的竹蓀生長在竹林內,竹林是竹蓀原生環(huán)境,竹林套種的竹蓀產品具有原生態(tài)的特質,與農田栽培的棘托竹蓀相比,與大田竹蓀相比,幾乎沒有農殘、重金屬以及灰塵污染,更受消費者喜歡,尤其適合農旅融合發(fā)展的采摘游項目。
竹林套種棘托竹蓀直接成本包括原料2000—3000元,菌種700——1000元,肥料和薄膜200元左右,栽培采收烘干人工及成本在每畝2000元,合計約5000—6200元,可產竹蓀干品80—120斤,市場收購價每斤110—150元,產值在8800-18000元,效益在2600—12000元,如果通過包裝銷售,效益還可大幅提高;通過竹林套種竹蓀后菌糠,為竹林帶來大量的有機質,疏松土壤,特別是速效磷成倍增加,可以明顯提高竹筍產量,是竹林和竹蓀雙收益的林下經濟模式。
2、技術要點
(1)竹林地選擇
適宜套種竹蓀的竹林須符合幾個條件,一是交通方便,即須有竹林道,便于運輸栽培原料;二是有較豐富的水源,便于竹蓀出蓀季節(jié)噴水保濕需要;三是適宜的郁閉度;四是坡度平緩、土層較厚、肥沃尤其適合高效筍竹林經營的林地。五是選擇產筍小年的林地。
(2)季節(jié)安排
棘托竹蓀菌絲生長溫度5~31℃,以25~28℃最適宜,子實體形成在22~31℃之間,最適為26~30℃,低于18℃或高于32℃,對子實體形成和生長都不利,根據竹蓀的生物學特性,結合本地氣候特點,可安排2月上旬至4月份播種,一般6月中旬至7月上旬開始采收竹蓀,至10月初結束,剛好出菇時間為高溫高濕梅雨季節(jié),非常適合竹蓀生長的環(huán)境條件要求。
(3)培養(yǎng)原料要求及處理
竹蓀是一種腐生性真菌,栽培的原料十分廣泛,竹片、竹屑以及木片、刨花、樹枝、稻殼等均可以進行栽培,要求原材料新鮮、干燥,無霉變。
原料以多種混合效果更好,質地軟與硬的原料混合使用栽培效果好,可以改善培養(yǎng)料的透氣性,有利于菌絲發(fā)育,延長產菇期,提高產量。可選用配方:木片、刨花30%、竹屑70%。每平方米干料12.5—15 kg,折合每畝投料量(干重)2500~3000 kg,原料可以不發(fā)酵,但發(fā)酵的培養(yǎng)料出蓀更整齊、產量更高。
發(fā)酵方法:每100 kg的于培養(yǎng)料需添加1 kg尿素、1 kg 碳酸鈣、1 kg石膏粉。發(fā)酵的具體方法是,在栽培場地先鋪一層 寬80~100 em、厚20 cm、長度不限的培養(yǎng)料,若培養(yǎng)料水分不足,用清水將料淋濕,在鋪好的料面上撒上一層碳酸鈣、石膏粉和尿素,再鋪上一層培養(yǎng)料、淋濕后撒上一層碳酸鈣、石膏粉和尿素,如此交替直至料堆高為 1.5 m為止。堆料過程中,在堆中間每隔80—100 cm 垂直插一根8~10 cm粗的木樁或毛竹筒,堆料結束后抽出,使料堆中留下通氣孔。堆頂蓋人字形薄膜遮陽網,避免陽光直射、防止雨水滲入。堆料7~10 d后, 堆內溫度上升至65℃時進行翻堆,用鏟車等工具將料充分攪拌均勻后再次上堆,培養(yǎng)含水量不足應在翻堆過程補充,整個發(fā)酵過程歷時30~50 d,共翻堆 3-4次。
(4)品種選擇
竹林套種棘托竹蓀宜選高溫、抗逆力性強、出菇快、產量高、大朵型的品種或菌株,以福建古田的D89菌株較好。
(5)管理技術
整地挖畦
在選好的林地內挖畦,畦深20—25cm,寬30~40cm,沿水平帶走向建畦,長度視投料多少和場地而定。畦與畦之間留50~60cm 寬的走道,以方便生產管理。每畝竹林挖溝的面積為160-200平方米。
鋪料和播種
采用條播,即原料一次性拌好倒入畦溝,開兩條播種溝,菌種掰成塊狀,撒入播種溝,蓋上培養(yǎng)料。
發(fā)酵培養(yǎng)料一定要注意播種前要檢查是否有氨味,若有必須要等氨味散盡后才可以播種。
菌種量17厘米袋菌種1包,或12厘米袋菌種2袋。
覆土
對于坡度較大的竹林地,須從栽培畦上坡挖土覆蓋,使畦內測形成一條溝,具有蓄水保濕的作用,覆土以成塊狀為宜,厚5—8厘米,覆土后蓋上竹葉、稻草、谷殼等覆蓋物,防止雨水導致板結。
發(fā)菌期管理
在菌絲生長階段,保持培養(yǎng)料和覆土層濕潤,若春季雨水太多,畦溝積水要及時排水。菌絲走滿培養(yǎng)料,長入覆土層,氣溫在20~25℃, 再經過10~20 天,就會出現大量菌蕾,此時要揭去覆蓋的地膜,畦面蓋谷殼、竹葉作為保濕材料,注意保持濕度,適當噴水。
出蓀管理
以水分管理為主,從菌蛋形成到膨大逐漸頂端凸起,破口抽柄撒裙整個過程,要保持較高的濕度,晴天要進行人工補水,每天一次,噴水量視竹林情況而定,雨天不需噴水。隨著濕度的提高,菌球從頂端破裂,菌蓋、菌柄依次從中擠出,當菌柄伸出后,從菌柄和菌蓋之間吐出菌裙。
一潮竹蓀采收結束后,應停水5~7d,澆一次重水,促進第二潮竹蓀的生長。
采收與加工
竹蓀菌蕾破殼開傘至成熟為2.5~7h,選擇早上6點至10點采收,不能遲于12點。采收后送入烘干機烘干,擺放時注意菌裙要展開,菌柄放直,以獲得整齊美觀的商品。竹蓀烘烤一般用脫水機熱風干燥法,溫度控制65℃-70℃,烤干后的子實體捆扎后直立烘至全干,放置20~30 分鐘后,整理整齊包裝,放置避光干燥處冷藏待售。
病蟲害防治
棘托竹蓀抗性特強,一般無雜菌污染。害蟲很少,偶發(fā)有芫箐啃食,只要采收及時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