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附錄
(一)359種野生蕈菌水解蛋白氨基酸百分含量表
(二)已知Wolfiporia cocos(茯苓)含的39個三萜化合物
(三)已知茯苓含的23個多糖化合物
(四)已知Ganoderma spp.(靈芝)含的112個三萜化合物
(五)已知Dictyophora echinovolva(棘托竹蓀)揮發(fā)油中的29個化合物
(六)已知Dictyophora echinovolva (棘托竹蓀)乙酸乙酯提取物中的58個化合物
(七)已知Amanita(鵝膏屬)的22個肽類毒素及其部分結(jié)構(gòu)式
(八)主要參考文獻
(九)拉丁學名索引(含中文菌名)
【插圖與文摘】
天府之國的四川,其菌物資源豐富無比,也是我國菌類文化的起源和集中地之一。宋哲宗元祐年間(1086-1093),唐慎微《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已記載松茸可備急,生于松下,菌蕾如鹿茸,這一中名,迄今仍為中日所衍用。木里的高山櫟松茸Tricholoma zangii cao,Yao et Pegler(Syn.Tricholoma quersicola zang)分布在木里、德欽、香格里拉和藏東南的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林帶,這是質(zhì)量和味道最美好的松茸,且為我國所特有。海拔3500m以上的蟲草,我國入藥已逾數(shù)千年,但其科學命名是M.J.Berkeley在1843年根據(jù)1723年法國傳教士在康定采的標本帶到法國,以及M.J.Berkeley 1843年由日本返國經(jīng)廣州在店買的康定產(chǎn)的標本,帶回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