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文摘】
第一章 概述
一、我國古代對靈芝的觀察、認識、采集以及利用
靈芝又稱靈芝草、萬年蕈,其野生形態(tài)類似“如意”,被認為是“吉祥”的象征,故又稱“瑞草”。靈芝一詞最早見于東漢張衡《西京賦》:“浸石菌于重涯,濯靈芝以朱柯。”自古以來,我國勞動人民就有采集野生靈芝和將其作為藥用的傳統(tǒng)習(xí)慣,千百年來民間流傳著靈芝是治百病的“仙藥”和長生不老的“仙草”。
在我國古老的菌文化中,靈芝以其歷史悠久、文獻浩瀚、內(nèi)涵豐富和影響深遠而被世人所珍視。早在遠古的神話傳說和先秦古籍中9有許多關(guān)于靈芝的描述。戰(zhàn)國時代,楚國詩人宋玉在《高唐賦》中描寫的一位“旦為行云,暮為行雨”的“巫山神女”,她是天帝的幼女,名叫瑤姬,不幸早年夭折,死后葬于“巫山之陽”,其精魂化為靈芝,因而巫山靈芝特別著名。在歷代方士的渲染下,加之帝王的推崇,使靈芝戴上了神秘的色彩,便有了“得而食之,后天而老”的返老還童之說。
我國自秦漢開始,靈芝已被神化。漢朝史學(xué)家司馬遷在《史記》中詳細記述了秦始皇3次派方士去東海尋找靈芝仙草之事。另外在《十州記》一書中曾記述:秦始皇焚書坑儒,文人被害后曝尸道旁,突然飛來一只小鳥,只見小鳥把嘴中所銜之草敷于死人臉上,不一會兒,死人便活過來。